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班達拉奈克國際會議大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班達拉奈克國際會議大廈(Bandaranaike Memorial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Hall)位於斯里蘭卡科倫坡貝塔區中心地帶,建於1973年 ,是該市標誌性建築之一。

中文名: 班達拉奈克國際會議大廈

外文名: Bandaranaike Memorial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Hall

地理位置: 斯里蘭卡科倫坡

占地面積: 32500 m²

投用時間: 1973年

開放時間: 全天

設計時間: 1964年

設計單位: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

歷史沿革

大廈是由中國政府無償援助斯里蘭卡的,於1973年5月竣工,建成並投入使用30多年來,在斯里蘭卡社會生活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後由中國政府援建的紀念西麗瑪沃·班達拉奈克展覽中心和班達拉奈克國際研究中心分別於2003年1月和4月落成,與大廈構成統一的整體,被譽為「中斯友誼的象徵」。

1964年,周總理訪問錫蘭,問班夫人需要什麼幫助,班夫人希望中國為錫蘭援建一座國際會議大廈,以迎接1976年8月在科倫坡召開的第五屆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周總理當即慷慨答應。當年8月,以戴念慈為組長的專家組赴斯里蘭卡考察並提出建築設計方案。立體建築採用八角形平面,以40根雪白大理石柱子組成外廊,大挑檐,花格透空外牆,輕巧開朗,富有熱帶建築風格和該國地方特色。雖然中國剛剛度過3年困難時期,但不久又開始了「文化大革命」,很多項目被迫停工。但是在周總理的親自關懷下,1970年10月開工的這項工程,卻高質量地於1973年5月按時竣工,被譽為「斯中友誼的象徵,是斯里蘭卡的一顆明珠。」為紀念已故所羅門·班達拉奈克總理,大廈命名為紀念班達拉奈克國際會議大廈,簡稱「班廈」。雄偉壯麗的班廈自落成以來,一直是斯里蘭卡舉行重大國際和國內會議的場所,也是招商引資的展覽會的重要地點,甚至許多斯里蘭卡青年將這裡選為他們舉行婚禮的地方。

美麗的班廈作為科倫坡市的一景,至今仍是各國遊人來訪的必到之處。班夫人多次講述周總理決定無償援建紀念班達拉奈克國際會議大廈的經過[1] 。她說,這是周總理送給斯里蘭卡人民最好的禮物,是斯中友誼至高無上的象徵。

20世紀80年代後期,中國駐斯使館為了改善辦公和居住條件,選址建立新館舍。當時斯有關部門為我們提供兩處備選地皮。班夫人得知後,特地派人給使館捎話說,國會旁邊的地皮潮濕低洼、地基不穩,不如選用班廈對面的那塊。根據班夫人的建議,中國駐斯大使館建在了班廈對面,兩處建築交相輝映,象徵着中斯兩國人民的緊密團結。

建築特色

班達拉奈克國際會議中心採用斯里蘭卡當地寺廟特有的八角形平面,外部為由40根雪花白大理石柱子組成的外廊,符合熱帶建築的特點。柱端鑲嵌的金色花紋,以及入口處四根具有斯里蘭卡民族風格的柱子,則體現了斯里蘭卡的建築特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