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珠子草 中文種名:珠子草拉丁學名:Phyllanthus niruri Linn.屬 名:葉下珠屬科 名:大戟科俗名別名:蛇仔草(海南)生於曠野草地、山坡和山谷向陽處。一年生草本,全株無毛。葉在小枝上排列成2列,狹橢圓形或橢圓形,薄紙質,托葉披針形。花通常單生於葉腋,雄花生於小枝下部,雌花數量較少,生於小枝的上部。雄花花梗纖細,萼片6,倒卵形,花盤6裂,雄蕊3枚,花絲合生,花葯馬蹄形開裂。雌花花梗頂部變粗,萼片6,倒卵形至倒卵狀長圓形,6淺裂,子房球形,花柱3,頂端2淺裂。蒴果近球形,平滑,種子三棱形,背面具6~7條縱棱。

  • 中文學名 珠子草
  • 拉丁學名 Phyllanthus niruri Linn.
  • 別 稱 蛇仔草(海南)
  • 界 植物界
  • 科大戟科
  • 屬葉下珠屬
  • 分布區域 台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省
  • 俗名別名 蛇仔草(海南)

目錄

珠子草形態特徵

珠子草是大戟科、葉下珠屬的一種一年生草本,高達50厘米;莖略帶褐紅色,通常自中上部分枝;枝圓柱形,橄欖色;全株無毛。葉片紙質,長橢圓形,長5-10毫米,寬2-5毫米,頂端鈍、圓或近截形,有時具 不明顯的銳尖頭,基部偏斜;側脈每邊4-7條;葉柄極短;托葉披針形,長1-2毫米,膜質透明。 雄花和雌花各1朵雙生於每一葉腋內,有時只有1朵雌花腋生;雄花:花梗長1-1.5毫米;萼片5,倒卵形或寬卵形,長1.2-1.5毫米,寬1-1.5毫米,頂端鈍或圓,中部黃綠色,基部有時淡紅色,邊緣膜質;花盤腺體5,倒卵形,寬0.25-0.4毫米;雄蕊3,花絲長0.6-0.9毫米,2/3至3/4合生成柱,花葯近球形,長0.25-0.4毫米,藥室縱裂;花粉粒長球形,具3孔溝,少數4孔溝,溝狹長;雌花:花梗長1.5-4毫米;萼片5,不相等,寬橢圓形或倒卵形,長1.5-2.3毫米,寬1.2-1.8毫米,頂端鈍或圓,中部綠色,邊緣略帶黃白色,膜質;花盤盤狀;子房圓球形,3室,花柱3,分離,頂端2裂,裂片外彎。 蒴果扁球狀,直徑約3毫米,褐紅色,平滑,成熟後開裂為3個2裂的分果爿,軸柱及萼片宿存;種子長1-1.5毫米,寬0.8-1.2毫米,有小顆粒狀排成的縱條紋。花果期1-10月。[1]

珠子草生長環境

珠子草生長於曠野草地、山坡和山谷向陽處。

珠子草分布範圍

國內產於台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省。國外分布於印度、中南半島、馬來西亞、菲律賓至熱帶美洲。

珠子草使用價值

幼樹生長迅速,是優良的速生造林樹種;木材結構細緻,是製作家具的良好用材。

下級物種

麥珠子 Alphitonia philippinensis Braid 常綠喬木,高達18米; 幼枝被銹色絨毛,小枝被細短柔毛。葉互生,厚紙質,卵狀長橢圓形或卵狀矩圓形,長7-13厘米,寬2.5-5厘米,頂端短漸尖或漸尖,稀銳尖,具小尖頭,基部圓形或截形,全緣或波狀,上面綠色,幼葉上面被銹色絨毛,後脫落,下面被灰白色棉毛,側脈每邊11-15條,上面下陷,下面凸起,具明顯網脈;葉柄長0.9-1.5厘米,被密短柔毛。

聚傘花序組成腋生聚傘總狀或聚傘圓錐花序,被銹色密絨毛,長2-5厘米,具長3-5毫米的總梗,花兩性,5基數,花梗長1-2毫米;花萼5裂,萼片三角形,內面中部以上具凸起的中肋;花瓣匙形,具爪,與雄蕊等長;花盤厚,五邊形;子房藏於花盤內,2-3室, 每室1胚珠,花柱2-3半裂。 蒴果狀核果,球形,直徑1-1.2 (1.4)厘米,成熟時黑色;中部以下為萼筒所包圍,外果皮不規則開裂,內有2-3個木質化的分核,成熟時沿腹縫線開裂,每核具1種子;果梗長3-4毫米;種子紅色,有光澤,具膜質假種皮,頂端開口。花期10-12月,果期翌年3-5月。

產於中國廣東(海南島)。生中海拔的丘陵或山地疏林中,或成大片純林,喜光。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菲律賓。 幼樹生長迅速,是優良的速生造林樹種;木材結構細緻,是製作家具的良好用材。[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