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珍珠的傳說故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珍珠的傳說故事

古代珍珠出合浦,無核明月在太湖。

安神定驚清滋陰,解毒生肌又明目。

只作丸散不入煎,裝飾美容潤皮膚。

傳說故事

《紅樓夢》第九十二回:馮紫英受朋友之託,帶了4件西洋貢品去見賈政,其中第3件是一顆桂圓大的珍珠,是4件中最昂貴的,要價一萬兩銀子。馮紫英還給賈政等人展示了珍珠的妙處。他將一包小珠子倒在漆黑里散着,把那顆桂圓大的母珠放在中間,將盤子放於桌子上,只見那些小珠子滴滴溜溜地都黏在大珠子上,賈政解釋到:「這叫母珠,是珠之母。」

唐代李珣說:「於臼中搗細重篩,更研兩萬下,方可服。」

珠歷代被視為寶貝,不可多食。有銀白,有淺藍,還有黃白色、黑色、淡紅色,均可閃爍着絢麗的色彩,令人讚嘆不已。[1] 唐代王健《海人謠》云:

  海人無家海里住,採珠役象為歲賦。

  惡波橫天山塞路,未央宮中常滿庫。

清代馮敏昌《採珠歌》云:

  江浦茫茫月影孤,一舟才過一舟呼。

  舟舟過去保舟得?採得珍珠淚已枯。

一般認為,珍珠產於廉州合浦縣為正宗。傳說合浦海中有珠池,海底有座城郭,大蚌居其中,有怪物守之不可近。蚌之細碎蔓延於城郭之外者,始可采而得之。每年刺史親監珠戶採珠,以充貢賦。

《廉州志》云:「合浦縣海中有梅、青、嬰三池,蜒人每以長繩系腰,攜籃入水,拾蚌入籃,即振繩令舟人急取之。若有一線之血浮水,則葬魚腹矣。」

史料記載,明朝皇帝為了採集南珠,派了太監在合浦強迫人民修了一座方圓一公里的小城,全用珍珠貝殼混合泥土砌成,叫珍珠城。現七成垣雖已廢塌,但廢墟仍在。

在我國歷史上也有「合浦珠還」的佳話。漢朝合浦太守百般盤剝,珠戶憎惡而離開合浦城。後來,孟嘗為合浦太守,革易前弊,珍珠復還。

到了宋代已經發明假核人工養殖,《文昌雜錄》已有記載。

珍珠美容,唐代盛行。珍珠含鈣、十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鉛、銅、鐵、鎂、錳、鋅、硅、鈦、鍶等,可抑制脂褐素,使皮膚吸收其營養。慈禧太后每10天服1銀匙珍珠粉,從不間斷,所以70歲時皮膚仍柔軟細嫩,光滑潤澤。

慈禧太后除活着佩戴裝飾外,死後繡絲褥共鑲16000多顆大珍珠,壽衣5920顆,織金陀羅經被鑲820顆,口含特大1顆,棺材放3700顆。

1987年,蘇州瑞光塔發現一幢真珠舍利塔,高122.6厘米,上用金銀絲串聯珍珠4萬多顆。

美人魚的眼淚

丹麥人將珍珠與美人魚扯在一起,美人魚思念王子而不得,淚灑相思地,被守護在身邊的貝母蚌珍藏起來,時間長了,眼淚就變成顆顆珍珠。[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