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玲瓏山鄭道昭題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鄭道昭摩崖石刻
青州玲瓏山鄭道昭碑銘

鄭道昭摩崖石刻,鄭道昭( -516),字僖伯,累官至秘書監、熒陽邑中正,先後出任光州和青州刺史[1]

鄭道昭留在世上的40多處碑銘,主要集中在山東青州、平度、萊州等地。在青州的3處都在玲瓏山上,山頂有兩處,山下有一處。 [2]

鄭道昭摩崖石刻簡介

鄭道昭( -516),字僖伯,自號「熒陽中嶽先生」,累官至秘書監、熒陽邑中正,先後出任光州和青州刺史。他「少而好學,綜覽群書,好為詩賦」,對書法頗有研究。

鄭道昭所處的南北朝,是一個動盪的時代,朝代更迭,民族交融,人們思想活躍,文學藝術進入自春秋戰國以來的第二個興盛期。作為文字藝術的書法也逐漸地從漢隸向楷書轉變,在演變過程中形成了獨具風格的「魏碑」體。

魏碑石刻在我國書法藝術和文字研究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保存到現在的魏碑,全國不到200種,其中能自成流派的只有10家,鄭道昭就是這10家之一。

鄭道昭的碑銘,現存的有40多處,不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藝術造詣上,都冠群家之首。鄭道昭留在世上的40多處碑銘,主要集中在山東青州、平度、萊州等地。在青州的3處都在玲瓏山上,山頂有兩處,山下有一處。

山頂的兩處,一處叫《白雲堂題名》,全文是「滎陽鄭道昭白雲堂中解易老也」13個字,意思是在道觀白雲堂中解讀黃老經典著作《周易》和老子的《道德經》,沉湎於道家的玄奧哲理之中,也時時產生歸隱山林的念頭。

《白雲堂題名》刻在山前通天洞內的西壁上,字徑4厘米,筆墨遒勁有力,古樸渾穆。 另一處在山頂祠宇東北門側,稱《北峰山題名》。

據志書記載,原有「滎陽鄭道昭解衣冠處」9個字,「解衣冠」,則是遊興之極,酣暢淋漓,不覺脫衣摘冠,得意忘形,一派怡然自得、放浪形骸的魏晉風度。可惜,因年代久遠,風雨侵蝕,祠宇毀壞,《北峰山題名》蕩然無存,僅有碑上半部的拓片傳世,極為珍貴。    山下的一處在北麓山內,稱《白駒谷題名》,碑石最大,也最為知名。巨大的石壁上刻有「中嶽先生滎陽鄭道昭游槃之山谷也」、「此白駒谷」,共19個大字,字徑一尺見方,整個題字結構寬博,意境蒼老。

所題這19個大字,乃是鄭道昭遊樂之餘,意猶未盡,讓白雲堂道長伺候筆硯,揮筆潑墨寫下的,不曾想成了流芳千古的傳世之作。    「游槃」,即遊樂、徘徊、盤桓。當時,鄭道昭盤桓於「此白駒谷」中,想想歲月易逝,年華不再,人生如白駒過隙,一生抱負難以實現,遂覺得不如將這筆墨留給後人,看看後之來者是否有同樣的感想。

於是,鄭道昭就讓人將這幾行字鐫刻在石壁上,從此,玲瓏山北麓山谷就有了典雅的名字:白駒谷。《白駒谷題名》不僅是鄭道昭40餘處碑刻之最,也堪稱1500年前中國榜書之最。    由於漢文方塊字的獨特性質和書寫特點,中國的書法藝術源遠流長。但自隋 唐 以後,書法家們大多崇揚「二王」,即臨帖王羲之、王獻之的真、草書,形成所謂的「帖派」。

所以,很長一段時期,鄭道昭的碑刻書法不被人們重視,以至很多人不知道鄭道昭還精通書法。

清朝以後,許多書法家開始捨棄王羲之以來的「帖派」書法傳統,注重從古代篆隸、魏碑、金石中汲取營養,追求厚重、雄渾、樸拙,形成了「碑派」風格,他們到處搜集古代碑刻,這才發現了鄭道昭題名的許多碑刻,也從而發掘出了鄭道昭書法的巨大藝術價值。

視頻

節臨鄭道昭《觀海童詩》2020-03-22

參考來源

  1. 鄭道昭 ,360個人圖書網
  2. 鄭道昭 ,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