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環斑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環斑病,一種植物病毒病。主要表現:葉片或果實上出現不規則的,環狀線條形成的同心環症狀。

介紹

甘蔗環斑病(Sugarcane ring spot)又名輪斑病,是甘蔗上較常見的一種真菌性病害。自1890 年印度尼西亞爪哇首次報道該病以來,迄今幾乎所有植蔗國家都有發生。此病多危害糖蔗老葉,當條件適宜時,也可為害葉鞘和蔗莖。嚴重時,該病使葉片提早枯死,直接影響甘蔗的產量與含糖量。此外,環斑病也能危害果蔗,且該病在果蔗上具有感病快、傳染快,連作地易發病等特點。目前該病在中國蔗區普遍發生。

病原

Leptosphaeria sacchari稱甘蔗小球腔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子囊座生在表皮下,球形,欖褐色。子囊圓筒形,假側絲與子囊等長。子囊孢子紡錘形,具3個隔膜,無色,大小19~23×4.5~6(μm)。無性態為稱蔗生葉點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初無色,老熟時呈淺褐色,大小10~30×3~3.5(μm)。 經[[]]單孢分離獲得菌株。病原菌在PDA培養基上的菌落呈圓形、邊緣整齊;菌絲體白色後期變灰色、生長旺盛,棉絮狀, 中部稍隆起,菌落背面呈淡青色。分生孢子器扁球形,黑色;分生孢子初無色,老熟時淡褐色,單胞,大小為2.713~8.395 μm-1 .432~5.010 μm(隨機測量100個分生孢子)。[1]

症狀

又稱[[]]輪斑病。福建、台灣及華南蔗區常見。主要為害老葉,也可為害葉鞘和蔗莖。葉上病斑初墨綠色至褐色,長卵圓形,具狹窄的淡黃色邊緣,在不同蔗種上病斑的大小不同,一般10~12×2.4~4(mm)或更大。病斑擴大後形狀不規則,病斑合併,成為更大的紅褐色斑塊。老病斑中央變為黃色,一般具明顯的淡紅色邊緣,有時整個病斑保持紅褐色。

培養條件

溫度為25°C,低於13°C或高於30°C時,菌絲體生長受抑制或不能生長;合適pH值範圍為4~11,最適宜的pH值為5;全黑暗培養最有利於病原菌生長;該病菌在含麥芽糖和葡萄糖的培養基中菌落生長狀況最好,菌絲緻密茂盛,生長速率快,由此表明麥芽糖和葡萄糖是該菌生長的最適合碳源;該病原菌在含L-絲氨酸培養基上生長速度最快,菌絲體生長濃密,為該菌生長的最適氮源。 侵染循環、發病條件編輯 本病主要由子囊孢子隨風雨傳播到蔗葉上引起新的侵染,高溫多濕季節發病最多。[2]

防治方法

選育抗病品種。 有關該病的化學藥劑防治研究方面,李向勇和易代勇對果蔗黔糖3號環斑病作了田間藥效防控試驗,篩選出防效較好的藥劑為70%甲托+50%代森錳鋅混合液和50%氯溴異氰尿酸600倍液。 為了獲得更多防治該病害藥劑,對6種化學藥劑進行了室內毒力測定。藥劑篩選試驗結果表明,95%咪鮮胺抑菌效果最好;其次是80%多菌靈,96.4%丙環唑次之,百菌清的抑菌效果最差。需要注意的是,僅在室內做了毒力測定,篩選出了幾種效果較好的殺菌劑,並未得到室外或大田試驗的驗證,所以上述幾種殺菌劑對環斑病菌的抑菌作用還有待進一步的明確,以便更科學地指導大田防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