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瑪麗斯·孔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瑪麗斯·孔戴 MaryseCondé,女,(1937年2月11日- )出生於皮特爾角城。法屬瓜德羅普女作家,是一個集學者、教師、評論家、小說家身分於一身的文學才女。

中學畢業後去法國本土深造,曾於索邦大學學習英語文學。她的作品多關注種族、性別和文化問題。

生平

1959年,她與幾內亞演員馬馬杜·孔戴(Mamadou Condé)結婚。婚後他們育有四個孩子。

畢業後,她在幾內亞、加納(因政治原因於1960年代被驅逐出境)和塞內加爾任教。之後她回到巴黎,並於1975年在索邦大學完成了加勒比文學博士學位。

1981年,她與丈夫離婚。第二年,她與自己大多數小說的英語翻譯理查德·菲爾科克斯結婚。

1985年,孔戴被授予富布賴特獎學金,赴美國任教。她成為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法語和法語國家文學教授。除了創作,孔戴還有著傑出的學術生涯。

2004年,她從哥倫比亞大學法語教授的任上退休。她還曾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索邦大學、弗吉尼亞大學和南泰爾大學任客座教授。她和她的丈夫如今定居在紐約和瓜德羅普島兩地。

孔戴的小說探討種族,性別和文化問題。她的小說關注非洲人和海外黑人,特別是加勒比海民族之間的關係。其最著名的作品是1985年的歷史小說《塞古》(Segu)。[1]

主要成就

201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外獎」新學院獎 。

由瑞典記者帕斯卡利杜(Alexandra Pascalidou)聯合100多名文化界人士頒發有諾貝爾獎「外獎」之稱的新文學獎出爐——獲獎得主是來自瓜德羅普的女作家瑪麗斯孔戴(Maryse Condé)。

評審之一的圖書管理員Alice Thourbon表示,評審一致認為孔戴的作品結構十分複雜和豐富,小說角色走遍世界不同角落,把種族、階級、性別的議題融和得很透徹。評審主席兼資深出版編輯Ann Palson則強調,孔戴是一個「宏大故事的述說者」(grand-storyteller),作品應被歸類為「世界文學」(world literature),又指她對殖民者的掠劫和後殖民時代的混亂刻劃至深。[2]

殖民歷史

殖民歷史:從西非寫到美洲 瑪麗斯孔戴生於法國屬地、位鄰於加勒比海的島嶼瓜德普羅(Guadeloupe),在大城市皮特爾角城長大,後來升上法國巴黎大學攻讀英語。畢業後她曾於非洲地區擔任教師,其後返回巴黎大學完成博士學位,專研加勒比海文學。因為出色的研究表現,她獲得獎學金遠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法國及其屬地的文學,後來亦曾在多間美國大學任教過。

瑪麗斯孔戴有「歷史小說家」之稱,作品多涉及深遠的歷史及社會背景,靈感來自她黑人的血統、漂泊多國的經驗。她最有名的小說是《塞古》(Segu),在80年代中期面世,故事設定於18至19世紀,講述西非古城塞古(Segou)的貴族階層被白人凌駕統治、城內女人被當作性商品買賣、伊斯蘭及基督信仰文化的入侵,而這些全是真實的歷史——但在處理歷史的同時,孔戴也是在「尋根」,了解祖先一代在非洲淪為黑奴的過去。

孔戴後來移居美國,曾寫下《我,提圖芭:塞納姆黑色女巫》(I, Tituba: Black Witch of Salem),以17世紀哄動美洲一時的「塞納姆審巫案」(Salem with trials)做背景,當時不少低下階層或黑人女性被扣上女巫的帽子而遭受死刑。故事一開始便以種族和性別的不公展開,講述一個生於巴貝多的女嬰有著黑人和白人血統,卻是因英國白人強姦了非洲性奴所致,她的媽媽為著自己被性侵辯護,落得被自殺的下場。這個女嬰長大成人後,愛上了同樣卑微的中美洲男奴,被商人一併賣給了美國富有聲望的牧師——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塞繆爾·帕里斯(Samuel Parris)——獵巫行動的始作俑者。帕里斯指控,他的兩個失心瘋女兒是被女傭提圖芭所害,被誣陷而迫於承認為女巫的提圖芭僥倖逃生,繼而聯同其他農地工人展開一場段階級抗爭。

新文學獎的評審主席表示,瑪麗斯孔戴把歷史和小說人物的界線打破,而她本人在生活中也是激進的女性主義者,曾一度因政治原因而被驅逐出非洲加納帕(Ghana)的境外,教書事業突然被中斷。在一次與紐約作家雷貝嘉·沃爾夫(Rebecca Wolf)的專訪中,孔戴更表明她有意識地因政治寫作:「我一點都不能寫作……除非這有著某程度政治的意義。我可以貢獻的事上沒有任何一樣比這個(政治)重要。」

家族歷史

家族歷史:透過訪問重塑外祖母面貌 大多作家以自身經歷作素材入門寫作,但瑪麗斯孔戴倒過來,寫到後期才展現濃烈的自傳色彩。1998年,她完成了私密著作《我的童年回憶》(Tales from the Heart: True Stories of my Childhood),隨後在2010年出版描寫外祖母的回憶錄《維多利:我母親的母親》(Victorie: My Mother’s Mother)。

大多評論家把《維多利》定性為虛構小說,但實際上這是一段個人歷史的回憶錄,孔戴透過與多個周邊人訪問,重塑外祖母的面貌,花了3年搜集到足夠資料,發現她是一個目不識丁的孤兒,憑一己天賦當上廚師,為在殖民地生活的克里奧(creole)貴族服務。相形之下,孔戴母親形象與外祖母相反,任職老師的她嫁了給一個有錢穩重的專業人士,在瓜德羅普算是中產階級,雖不是殖民者卻擺出高人一等的身段。透過追溯家族歷史,孔戴這才明白母親透過外祖母的主人家資助而得到教育,也成為了向上流的必要途徑。孔戴的母親在她14歲時早逝,唯一印象就是她的個性傲慢、惹人討厭,卻苦苦不解為何如此,發掘外祖母坎坷生平後,她才明白母親一直因階級壓迫而想逃避及隱瞞卑微的出生背景,也從此解開了她心中的鬱結。

重寫英國經典《咆哮山莊》

重寫英國經典《咆哮山莊》,對加勒比海女性的關懷。

2008年,瑪麗斯孔戴創作了長篇小說《Windward Height》,是一部重寫英國經典文學《咆哮山莊》的野心之作,而孔戴坦言,自14歲首次閱讀《咆》便愛上,一直想把它重寫成致敬作品,但到71歲才達成理想。孔戴這次題材與原著一樣是愛情,惟把地點設於她的家鄉瓜德羅普,加入許多種族及文化差異的元素。孔戴在訪問中曾表示,她把生長在加勒比海區的文化碰撞寫入小說,一方面是她祖先一輩從非洲通過奴隸制度被賣來法屬殖民地,另一方面是在殖民地接受歐洲式的高質素教育機會。她又形容把這種矛盾重寫入經典的感受複雜:「我寫這小說時很滿足,這就像個遊戲,一種邪惡但愉悅的遊戲。」

在西方文學史上,《咆哮山莊》的作者艾蜜莉·勃朗特(Emily Bronte)與她的姊姊夏綠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有女性主義文學「鼻祖」(foremothers)之稱,重寫《咆》無疑是個大膽嘗試。

事實上,在瑪麗斯孔戴之前,已有女作家重寫過夏綠蒂·勃朗特的《簡愛》,她就是來自英屬地、加勒比海地區多米尼克羅索(Dominica)的簡里斯(Jean Rhys)。孔戴在訪問中也有提及簡里斯的影響,指發現其重寫之作《夢迴藻海》(Wide Sargasso Sea)後不能自拔,更加深信勃朗特姊妹隱藏在小說中對加勒比海女性的人文關懷,「不論她們的膚色、年齡、身處的年代」;縱然她的丈夫以褻瀆經典為由勸阻她重寫,孔戴在猶豫5年後還是忍不住動筆疾書。

簡里斯把《簡愛》中男主角羅徹斯特的前妻安東娃妮塔·梅森(Antoinetta Mason)抽出來做女主角,將「閣樓瘋婦」的經典形象賦予種族及性別歧視的背景,講述梅森本來是牙買加的原住民,被迫嫁給英國的殖民者,更把「Bertha」的洋名強加於她,誣陷她是瘋婦以送回英國。孔戴的《Windward Height》則把男女主角凱薩琳和希斯克里夫重寫成一對瓜德羅普情侶「Cathy and Razyé」。他們兩人真心相愛,女孩Cathy卻因為Razye也是同樣低等的黑人,反倒選擇與一個白人地主結婚。與原著一樣,這本著作以一系列錯誤的選擇發生,從不能挽回的災禍中觀照出階級霸權對人性的壓迫。台灣學者宋國誠曾提出過,《夢迴藻海》是「一部以第三世界女性觀點向帝國主義發出挑戰的『後殖民對抗論述』」,孔戴這部重寫之作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代表作

2018年10月12日,諾貝爾「新學院獎」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公共圖書館揭曉,瑪麗斯·孔戴的《塞古》獲得此獎項。[3]

作品年表

Heremakhonon(1976)

德西拉達(1979)

越過紅樹林(1985)

黑人女巫蒂圖芭(1986)

塞古(1987)

裡哈塔的季節(1988)

塞古的子女(1989)

An Tan Revolysion(劇本,1989)

生命之樹(1992)

最後的非洲國王(1994)

Lecoeuràriireet pleurer - Souvenirs de mon enfance(1999)

一個奇幻的故事(2004)

食人族女人的故事(2007)

像兩兄弟一樣(遊戲,2007)

迎風高地(2008)

維克托利亞:我母親的母親(20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