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亞神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瑪麗亞神社(Shrine of Our Lady of Madhu)是斯里蘭卡馬納爾區一個羅馬天主教聖母教堂,擁有400多年歷史的神社是斯里蘭卡天主教徒朝聖朝拜中心。無論泰米爾天主徒還是僧伽羅天主徒都十分虔誠的侍奉着,神社不僅僅是泰米爾人和僧伽羅人統一符號,而且也在不同信仰的人之間,不論是佛教徒、印度教徒或者新教徒。
基本內容
16世紀之前,斯里蘭卡的基督教不為眾人所知。葡萄牙人弗朗西斯·澤維爾將基督教的教義傳播到了賈夫納,期間天主教徒們建立了一個教堂,並在神社內樹立了聖母的雕像。1670年,基督教徒們受到了賈夫納王國和荷蘭殖民者的迫害而帶着聖母雕像離開了,在安全的馬納爾地區建立了神社。17世紀英國殖民時期,基督教徒不再受到迫害,也僅有5萬名教徒。1872年開始,主教邦金及其繼任者建立了新教堂的外觀、寬敞的宅邸、使人寧靜的神聖禮拜堂和路德聖母岩洞。
1920年忠誠的主教貝勞特致力於瑪麗亞雕像獲得梵蒂岡教皇的符合歷史性的莊嚴加冕,1924年庇護十一世教皇派使節進行了正式而莊嚴的加冕。教堂於1944年二戰期間完全落成,用藍色和白色的大理石取代木質結構,儘管交通不便,仍然有超過3萬名教徒來到叢林中的聖地。
1983年,斯里蘭卡爆發內戰,北方的泰米爾猛虎組織和南方的政府軍之間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1990年,神社附近聚集了數千難民,到1999年,更是聚集了1萬多難民,被公認為「非軍事區」。1999年11月,該地區的炮擊造成了44人死亡,60多人受傷,此後由於多次遭到炮擊,雕像不得不搬離原地。
基督教建築
初期基督教建築反映了當時一些奴隸和貧民,早期基督教雕塑,主要表現在紀念死者、寄託對來世希望的石棺雕刻上[1]。
基督教於1~2世紀開始流傳。羅馬帝國於313年頒布《米蘭敕令》取得合法地位後,教堂建築逐漸發展起來,羅馬一地就有30餘座。5 至 10 世紀西歐的基督教建築,主要的類型是教堂。早期基督教徒利用羅馬建築作為禮拜儀式之用,沒有固定的教堂型制,其中大部分是將羅馬的巴西利卡改為教堂。教堂平面有圓形和多邊形的。
教會規定:聖壇必須在東端,大門朝西。聖壇為半圓形穹頂所覆蓋,聖壇前設祭壇,祭壇前又增建一橫翼,比較短;與巴西利卡一起形成長十字形平面,稱為拉丁十字,象徵基督受難。一般在巴西利卡前還有一個三面有圍廊的前庭,中央設洗禮池。獨立的鐘樓位於教堂一側,形成完整的群體。這種巴西利卡式教堂[2]是西歐中世紀天主教堂的原型,典型實例是羅馬聖彼得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