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魯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魯彥(1901年-1944年),原名王衡,字返我、忘我:筆名王魯彥[1],浙江鎮海人,20世紀20年代著名的鄉土小說家。20年代初曾在北京大學旁聽魯迅的《中國小說史》課程,大受裨益,開始創作時遂用筆名「魯彥」以表達對魯迅的仰慕之情。1930年,至福建廈門任《民鍾日報》副刊 。此後輾轉在福建、上海、陝西等地的中學任教,在極不安定的生活中迎來了文學創作的豐收期。採用浪漫、象徵等不同手法進行創作探索,逐漸成為鄉土寫實派的一位重要作家。

遊子之心

在王魯彥的心靈和創作中,浙東鄉土占有重要位置。當他流徙異鄉時,故鄉的雨,故鄉的天,故鄉的山河與田野,故鄉的釣魚方式與情趣,故鄉那蔚藍中襯着整齊的金黃菜花的春天,藤黃的稻穗帶着可愛的氣息的夏天,蟋蟀和紡織娘在濡濕的草中唱着詩的秋天,小船吱吱地觸着沉默的薄冰的冬天,還有那故鄉的楊梅———奇異的形狀、可愛的顏色、甜美的滋味,無一不令人相思的楊梅……那讓他魂牽夢縈、遊子思歸的故鄉,不時溢於筆端,呈現出一幅幅明艷的浙東鄉土景象。作家那孤獨寂寞的遊子之心得以慰藉,也讓無數讀者泛起清冽而甜蜜的鄉愁。

他以樸實而冷雋的筆觸描繪出那個時代浙東農村的社會生活畫卷。這裡看得見軍閥混戰帶給社會的陰鬱氛圍,看得見小生意人在外來工業文明衝擊下走向破產的滿面悲哀,看得見包含着親情和愚昧的古老的冥婚民俗,看得見鄉民面對天災的無可奈何與荒謬舉措,也看得見農村青年的正直善良、多才多藝,看得見底層社會憤懣的爆發與民族意識的覺醒。從整體結構到細節描寫,都飽含着作者對社會矛盾的焦慮和對人民的同情。王魯彥富於個性的鄉土寫實,當時就贏得了魯迅茅盾等「五四」新文學前驅者的肯定,後來也得到文學史家的高度讚揚,楊義在《中國現代小說史》第一卷中稱之為「鄉土寫實流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 [2]

創作作品

王魯彥的小說主要是短篇,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柚子》、《黃金》等,30年代寫有長篇小說《野火》(《憤怒的鄉村》)、《童年的悲哀》、《小小的心》、《屋頂下》、《河邊》、《傷兵旅館》和《我們的喇叭》等。抗戰前夕,重要作品長篇小說《野火》出版,作品描寫了江南農民的悲慘生活和走向自發反抗鬥爭的真實圖景。1941年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組織工作。這一時期最主要的貢獻是主編大型文學刊物《文藝雜誌》,為抗戰後期大後方最有影響力的文學期刊之一。1942年出版了最後一部小說集《我們的喇叭》。《聽潮》是王魯顏的一篇很好的作品。


參考資料

  1. 魯彥. 魯彥鄉俗小說.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4. 
  2. 秦弓. 王魯彥的遊子之心. 人民日報. 2004-11-09日 [2019-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