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鈁(歷史人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王鈁(?--1566),字子宣,號印岩,奉化大堰鎮大堰人,明工部尚書。明嘉靖二年進士,授南京工部都水司主事。後改主荊州稅務。遷刑部員外郎轉郎中,出任福建邵武知府,任滿考績,被稱為「清操士」。後署理福州府事,升雲南布政使司左參政,進按察使,轉右布政使,遷廣東左布政使,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提督南贛、汀、漳軍務。昔轄地佩族常生事端,鈁恤其侗獨,撫其流離,不用兵而治安定,後晉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兼理巡撫事。時,兩廣馬天恩、李汝瑞等聚眾數千,立寨200餘所,鈁調兵進剿,擒魁俘眾。[1]
成就及榮譽
1558年,倭寇由海道入侵福建,進擾廣東揭陽,勢甚囂張猖獗。鈁揮軍邀擊,殲俘700餘人,救還被劫男女數十人。不久,又擊潰犯潮陽之倭寇。是年冬,遣兵鎮壓長樂(治所在今 廣東省五華縣西北)、興寧(今廣東省興寧縣)等地侗族暴動。疏奏乞設廣寧縣治,移置衛所。朝廷賜白金、文綺,復錄蔭一子。次年如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掌院事。後改任南京工部尚書。70歲後引退家居,優遊林泉,1566年卒, 王鈁(?~1566年),字子宣,號印岩,奉化大堰人。6歲從師讀書,刻苦勤學。嘉靖二年(1523年)進士。及第後,初任南京工部主事,不久轉為刑部郎中。因為在審案中,周詳慎密,不枉曲無辜,也不放縱罪犯,判決合乎情理,遷任福建邵武知府,職掌一方政事,很有政聲。後因得罪福建巡按白某,白巡按原想在王鈁判決的刑事案件中,吹毛求疵,尋找破綻和疏漏,欲藉此彈劾。結果不僅一無所獲,反而為王鈁判案的嚴謹和為官的清廉所感動,於是不但打消了誣陷的念頭,還向朝廷推薦,升任福建路轉運使兼福州知府。不久升雲南按察使轉廣東左布政使。後來還遷升兵部右侍郎,僉都御史,督察兩廣軍務。此時,兩廣山林之間,盜賊蜂起,百姓叫苦不迭。王鈁上任後,一舉搗毀賊巢300餘處,擒獲盜賊甚眾,地方始復安寧。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從福建由海道進入廣東,屢次騷擾揭陽縣。倭寇盜掠縱火,無惡不作,氣焰囂張,民心惶惶。王鈁和同僚精心謀劃,調兵遣將,多次出擊,奇襲智取,均獲全勝。倭寇幾次遭到重創,就不再騷擾兩廣沿海,保衛了海疆的安寧和人民的生命財產。鑑於王鈁的治績,第二年,嘉靖帝任他為右都御史掌兩都察院,負責監察、彈劾百官。因他剛正不阿,不趨炎附勢,又廉潔自律,因此官場風紀肅然,權貴斂手。後改任南京工部尚書。因年事漸高,退職家居,七十餘歲,無疾而終,贈太子少保,諡簡恭,著有《印岩集》。
據傳,嘉靖皇帝對王鈁恩寵有加,一天皇帝在後殿賜宴,皇帝問王鈁浙東家鄉有何風物。王鈁以「青柴白米岩骨水,嫩筍綠茶石斑魚」作答,精妙絕倫的回答更是讓嘉靖皇帝欣賞王鈁。
故居
王鈁故居位於寧波奉化西南30公里大堰鎮大堰村,1982年6月被奉化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明代建築。原為廳堂三進,今尚存大門及中堂。大門面寬三間,硬山頂,頂部聳起似牌樓,中門前左右各有石獅一對,昂首相向而蹲。三級踏垛左右各有拴馬石,人稱「獅子閶門」。
大堰獅子閶門,前臨清流激湍的縣溪,背負連綿的群山。台門前蹲踞着一對威武怒吼的雄獅,顯赫、威嚴,左右石獅各高1.40米,基座高0.40米。台門門樓寬7.17米,進深6.80米,高6.60米,中門門用石雕成花瓶荷花,門檻高0.56米。分三間,系硬山頂建築。梁架間檁、枋和斗拱均髹有設色濃艷的彩繪。雀替、楓拱鏤空,並雕有各種不同的紋飾圖案,柱礎多呈鼓形。這個門樓其實早已經有了,只是王鈁作了尚書以後,才改稱尚書閶門或獅子閶門的。門樓原是官府替王鈁的祖上王文琳建造的。王文琳在明正統六年(1441年)曾捐粟2600石,賑濟災民,朝廷因此授他宣議郎,又特地為他建造這個門樓,取名「尚義坊」,以表彰他急公好義、樂善好施的精神。
後裔
獅子閶門後來又出過幾個讀書人。現代著名作家、文藝理論家王任叔(巴人)就是王鈁的後裔。他在不少文藝作品中提到先人王尚書和尚書閶門。贈太子少保,賜祭葬,諡簡恭。著有《印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