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維與沒煙峽(馬明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維與沒煙峽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王維與沒煙峽中國當代作家馬明葆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王維與沒煙峽

沒煙峽位於今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鄭旗鄉境內,即黑城至鄭旗河谷地帶,呈東西走向,全長約15公里,寬1至3公里不等,兩面山巒重重,山頂一座座烽火台遙遙相對,十分醒目。登高瞰望,峽谷氣勢磅礴,大河蜿蜒東流,猶如巨蟒蠕動,黃昏西望更有長河落日之壯觀。

公元737年,唐玄宗命王維任河西節度使判官並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涼州(武威),宣揚政令,安撫百姓,察訪軍情,並訪問附屬國居延。

《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唐宋時期,現寧夏固原市境內有一個重要關口叫「三關口」即「蕭關」,王維出使涼州經過蕭關後,在今寧夏境內所寫這首千古名詩《使至塞上》。這首描寫塞外風光的邊塞詩在當時以至後來都被人們津津樂道地吟誦,其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詩句更為千古絕唱。但這膾炙人口的詩句寫於何處卻頗受文學界爭議。

詩中的「大漠」和「長河」是爭論的焦點,「大漠」指哪裡?「長河」又在哪裡?文學界一直爭論不休,並有若干個版本的說法。有些人認為王維詩中雖然提到蕭關,這首詩描寫的不是寧夏南部的情景,而描寫的是寧夏北部的景色,他們的理由是寧夏南部既沒有沙漠,也沒有黃河,王維不可能在寧夏南部寫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詩句。但有些人認為這首詩正是王維出蕭關後,就在蕭關附近所寫,因為詩的末尾是「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這句話點名了詩人立意作詩時所處的位置。另外,固原境內有一大河古時稱「西洛水」,現稱「清水河」,清水河是黃河寧夏段最大的支流,發源於六盤山東麓,向北流經原州區、海原縣、同心縣、中寧縣等縣後注入黃河。據稱古時曾伐木水運,行船等等,「長河落日圓」就是描寫清水河的落日情景。

但本人認為「大漠」未必專指沙漠,「長河」也未必專指黃河或者黃河一類的大河,「大漠」是一個廣義的詞,過去所謂「大漠」泛指我國西北廣大地區,所以,那時出了蕭關便是大漠地域。而引起詩人詩意的不一定就是黃河那樣的大河,任何一條長河落日的美景都可能會引得詩人大發感慨。

出蕭關北上去涼州(武威)最理想的路徑應該在寧夏固原和海原境內,固原、海原境內當時就有唐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經固原進海原的路徑有兩條,一條進石門關,另一條進沒煙峽(莧麻河谷)。那時,這兩條通往武威的道路是暢通的,直到「安史之亂」後,這一帶被吐蕃占領,去武威只好向北繞道。

沒煙峽位於著名的海原絲綢古道的東端,峽谷寬敞而途短,適宜龐大的車隊和單車行進,故王維選擇沒煙峽的可能性最大。所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也不排除描寫沒煙峽的情景。

原固原市地方志辦公室副調研員,現寧夏文史研究館館員、寧夏師範學院固原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佘貴孝在有關資料中撰文到:

「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起點從長安開始後,途經咸陽、彬縣、長武及涇川、平涼進入寧夏固原境;過三關口,再由瓦亭折而向北,經青石嘴至開城抵達固原城;沿清水河向北行,再經三營、黑城,沿莧麻河谷至海原的鄭旗、賈塘,過海原縣城、西安州、干鹽池,再次進入甘肅;從甘肅靖遠縣東北的石門附近渡黃河,經景泰縣抵涼州(今甘肅武威)。」

據此文,王維出使涼州在寧夏境內過沒煙峽(莧麻河谷)的可能性有了較為可靠的史料依據。

另外,有人認為這首詩是王維經過居延時所寫,因為詩的開頭所寫「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後來才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句子。為此,詩中的幾個字需要在這裡解釋一下,以便大家對作者作詩背景和詩意更貼切的理解。詩中「單車欲問邊」中的「單」子不是一輛單車的意思,而是「輕車從簡」的意思,作為一個朝廷官員出行,即便是輕車從簡,也有數輛車跟隨。「屬國過居延」中的「過」字有些人理解為「經過」、「過境」之意。「過」雖然有這種解釋,但在這首詩中「過」的意思應該為「訪問」,這樣解釋才比較符合全詩的邏輯。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交待了詩人出行的目的,即慰問邊關(武威)將士,也要訪問附屬國居延。居延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在武威東北部,距武威約820公里,如果經過居延再去武威實屬南轅北轍。所以,王維的行程應該是先去武威慰問邊關將士,而後訪問附屬國居延。因為慰問邊關將士需要帶大量的慰問品,這些物資需要多輛馬車運送,繞道上千公里不符合常理。

王維後來是否去了居延只能在別的資料中尋找答案,而王維過蕭關卻在這首詩中得到了答案

有人認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王維經過居延時所寫,這樣的想法其實是對「過」字的不恰當理解[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