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維晚年三幅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維晚年三幅畫

王維(692年-761年)官拜尚書右丞,是個正四品的大唐官員,留下了個王右丞的名號。[1]

大唐的風範,至今仍在閃耀著不息的藝術光芒。王維不僅詩作了得,還精通書畫、音律,

作為唐代優秀的田園和邊塞詩人,同時也是最優秀的畫家之一,他畫作繁多,並曾著有《山水訣》闡述山水畫的作畫方法。

《舊唐書》中曾提到王維的畫:「如山水平遠,雲峰石色,絕跡天機,非繪者之所及也」。

王維晚年隱居輞川時,有詩句云:「老來懶賦詩,唯有老相隨。宿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

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因其清新淡遠,自然脫俗的風格,創造出一種「詩畫兼容」的意境。

董其昌推王維為山水畫「南宗」之祖。並說「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可惜,由於年代久遠,王維之畫作傳世極少,所存多為摹本。

《江乾雪霽圖》

王維留下的唯一書畫真跡。《江乾雪霽圖》卷 縱31.3厘米,橫207.3厘米,現藏於日本。傳為日本私人所藏。[2]

與盛唐的壯麗景象不同,這幅《江乾雪霽圖》已經完全脫離了其他畫派的影響,畫中建築不再規整繁復,山石線條輕鬆,沒有濃墨重彩,一切從簡。這也是王維晚年生活的真實寫照,做最簡單的人,吃最簡單的飯,過最簡單的日子。[3]

簡單,是滄海桑田,繁華過盡後的返璞歸真。

簡單,是對世間繁雜,人生百態的去蕪存菁。

簡單,是見山仍是山,見水還是水的大智慧。

賞兮

傳說,禪宗牛頭派的創始人法融大師開堂講《法華經》,講得素雪滿階,群花自落。

在這裏,茫茫的雪意就是智慧的淵海,它沉穩、內斂、深邃、平和、空無,體現了對大智慧的追求,那空明、清淨的智慧世界,原是畫家心靈之法身 [4]

《雪溪圖》

王維的《雪溪圖》為台北故宮博物院藏[5]

「白茫茫一片真乾淨」被稱為「四空」,即人「空」,山「空」,水「空」,天「空」,由此達到了心「空」和心「靜」的境界。

這恰恰印證了王維的那首詩: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賞兮

明代晚期,《雪溪圖》曾作為壓卷之作,收入《千金冊》,董其昌題曰:「始得加一唐字」,就是說此件冠全冊。

可分近景、中景、遠景三段。

近景左下方一座木拱橋輕披素紗,將觀者引入一個冰雪天地。

中景為一條結冰大河,於畫卷中部橫臥,水波不興,很是平靜。

遠景即河對岸的雪坡、樹木、房舍等,在黑水之上平臥,若隱若現於皚皚白雪之中,讓面面更為深遠。

隆冬時分,大地被瑞雪覆蓋,畫家於一派銀裝素裹中,取水邊一角入畫。畫中陂岸、樹木、房屋、籬落都披上一層雪白的外衣。一木橋正斜對著右下角,橋邊籬落人家,左側溪流傍著山腳,小徑彎曲直入溪邊。溪的對岸,有一遠坡村落,四周白雪皚皚,增添了幾分幽靜。更為精妙的是,作者構圖錯綜奇妙,使人物之動和景物之靜融合為一體,氣勢通連,具有一種詩的意境。[6]

《輞川圖》

王維晚年退隱藍田輞川時,在清源寺里作了一幅4.8米長的《輞川圖》。《輞川圖》為日本聖福寺藏。

輞川,即輞川鎮,位於藍田縣中部偏南。這裡青山逶迤,峰巒疊嶂,奇花野藤遍布幽谷,瀑布溪流隨處可見。

畫面上群山環抱,樹林掩映,亭台樓榭,古樸端莊;別墅外,雲水流肆,偶有舟楫過往,一派恬淡自得的模樣。後人謂山谷鬱盤,雲水飛動,筆力雄渾。[7]

老僧四五人,逍遙蔭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禪山更寂。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王維〈鹿柴〉

賞兮

隨著詩人王維,走進人跡杳然的幽林山徑。

耳際響起的人聲依稀可辨,舉目所見卻只有綠葉掩映的樹木,遊人這才知曉,交談絮語僅是遠方回音,他獨自一人在山中走動,看那陽光從枝葉間灑落,鋪地的濡濕青苔在日照下閃爍發亮。

這首琅琅上口的唐詩,文辭優美令讀者印象深刻,不過罕為人知的是,詩中描述的「鹿柴」一景不僅真實存在,它更位於歷代文人嚮往的夢幻別墅──詩人親自主持建造的輞川別業中。[8]

宿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

王維個人也對自己的畫師身份十分讚賞,他的詩《偶然作》寫道:

「宿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竟以為自己不當是位詩人,而當是位畫家了。

王維在輞川安度晚年,臨終時無病無痛,甚至留下書信向親友辭別,停筆後安然坐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