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有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有齡
官至巡撫、一品大臣
出生 1810年(庚午年)3月31日
逝世 1861年(辛酉年)12月29日
國籍 中國
籍貫 今福州市區

王有齡(1810年3月31日-1861年12月29日),字英九,號雪軒,侯官(今福州市區)人,清大臣[1]

人物生平

道光七年(1827年),王有齡,年滿17歲,隨父赴滇,協理文書等政務[2]。王有齡系長子,為人倜儻有奇氣,不屑為八股之學。道光十四年(1834年)報捐鹽大使。道光十九年(1839年)由吏部簽發浙江。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赴浙稟到,經系列"差遣"後署理新昌縣。到任兩月內審結積案百餘起,初顯幹練廉明。邑內原多盜,有齡曰:"此為饑寒所迫耳。"遂出榜示:"歸田者不問,再犯者弗赦",盜皆解散。提升慈谿縣知縣,力除痼弊,治杜、白二湖,息民紛爭,使北鄉糧田萬餘頃藉以灌溉。之後又歷任鄞縣、鎮海、仁和知縣;定海同知等。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其父王燮奉委管理四川瀘州銅店事務。某日,鄰居火災延及公寓,舊藏卷帙,自撰文集、詩集及衣服器具焚毀殆盡。王燮憂灼攻心,自此埋下病根。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燮於四川瀘州銅店升授甘肅平涼府知府。因病奏請開缺,僱船赴浙至有齡處就養。燮服官二十餘年,以清、慎、勤自矢,兩袖清風,此番抱病起程,行李只被服文具而已。時值夏季,江浙一帶河水盛漲,舟楫不通,至雨止,暑熱蒸熏船艙。燮受暑濕病益加劇,僅抵吳門(今蘇州)即延醫不治,棄世。有齡聞訃痛不欲生,卸仁和縣事星夜奔至吳門伏棺痛哭。即扶柩赴浙治喪。是年回閩守制。

咸豐元年(1851年)有齡服滿抵浙,奉旨署湖州府。旋調補杭州府。遷江蘇按察使、布政使。其間,太平軍入閩踞浦城,圍攻延平建寧等府。有齡飛稟巡撫就近派周天受一軍援閩,將閩境線路詳加開示,部署攻防。遂解延平、建寧之圍,浦城克復。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長驅南下,清江、廣德州等地相繼失守,接着,杭州城陷。有齡晝夜思謀圖救。適張玉良一軍抵蘇,有齡面授機宜詳指攻杭要路。張玉良悉照有齡所策,逼退太平軍,杭州克復。擢有齡為浙江巡撫。自清江失守至杭州克復的七十多個日夜,有齡備極辛勞,鬚髮盡白。

咸豐十一年(1861年)後,江南戰局愈緊,有齡受命兼顧江蘇太湖軍務。太平軍迭陷蘇州、常州、嘉興、諸暨等城。浙省諸城失守、收復、再失守……杭州城解圍又被圍。有齡憂憤彌深,操勞過甚,致病重,但仍"一身撐掛,百計補苴",其中籌餉募勇、分發調撥、內外攻防、兩軍對仗等情形萬言難述。十月,餘杭、紹興等地亦均被攻占,餉源斷絕,援師阻隔,因曾國藩,左宗棠排除異己,拒不發兵,導致杭州"成孤注無可解救"。饒如此,有齡與眾將官依舊竭盡忠良,以一城當百萬軍,堅守達兩月之久。十二月二十九日凌晨,杭州城破,有齡從容以身殉節。太平軍忠王李秀成素聞有齡清譽,又嘆其忠烈,為具厚殮並遣有齡親兵五百護送棺木回鄉。清廷予諡"壯愍",賜祭葬,入祀昭忠祠,命在浙江與福建建專祠。

公墓坐落福州市文山里西,曾是西郊一帶最大的墓葬,1977年前後毀於戰備之需,惟留一塊墓牌坊聖旨碑刻;福建專祠建於烏石山孟子廟左,後被挪作他用,今猶存石階踏步、兩重石框門與一對浮雕精美的抱鼓石。

故居介紹

今塔巷53號、橫貫今黃巷16號與18號的宅第為王有齡故居,整體屬明清時期建築。黃巷18號原為故居主座,前後三進,王有齡的靈柩由杭州運回時即由此門入宅。民國時期,王的曾孫女玉英還在此開設過"幼稚園"。黃巷16號系18號花廳,一進直透,可通塔巷53號,但該花廳民國初已成為"鏡中天"照相館。1952年以前,王有齡後人始終居於塔巷53號,後遷出,現仍健在的王家六世孫由出生至青年時代的二十多年時光均在此度過。該宅原共三進院落,在1952年後的半個多世紀裡,居住雜亂不堪,搭蓋嚴重,結構已面目全非。現存兩進,僅二進與三進的部分構築尚留清初風格:穿斗式木構架的廳堂面闊五間、進深五柱。前後天井青石鋪地。窄窄的天空下,卻露出一段蒼老的馬鞍牆,沉默着,一任蓬草獵獵迎風。

個人作品

王有齡還對書畫獨有情鍾。在其咸豐五年(1855)為杭州知府及十年(1860)任浙江巡撫期間,兩次聘請嘉興府海鹽當時有名花卉畫家周可宗館其所署。據《光緒海鹽縣誌》載:周可宗字子因,工詩,善書畫,尤擅設色花卉,直逼惲南田,時手莫及。同時邑中李修易以山水勝,子因以花卉勝,名相埒。周在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攻克杭州時,歿於巡撫府中。有齡本人書法亦佳,惜公務掣肘,鮮有餘瑕,僅有極少量墨寶遺世,其作清麗多姿,秀潤雋朗,即便一紙公函都足堪展玩。

社交關係

在現有可查的資料中,多津津樂道於王燮晚年分發浙江候補、有齡捐納後無錢進京,受紅頂商人胡雪岩五百兩銀子資助方謀得實缺的戲劇性經歷。此屬無稽之談。

有齡撫浙時誠與胡雪岩友善。然據前述史實可知,有齡在報捐鹽大使之前、之後,直至簽發浙江獲"實缺",始終隨侍其父宦遊雲南,從未到過浙江,焉能結識胡雪岩?更何況,王燮服官二十餘年皆止駐滇、蜀兩地,甚至未到任甘肅平涼知府,所謂"被分發至杭州候補、坐吃山空"顯系捕風捉影的編排。

1849年,王燮由蜀赴有齡處養病時,有齡在浙為官已逾八載,又何至"窮困潦倒"於彼處?有斯謬論,推始溯源,乃清人陳代卿在《慎節齋文存》"胡光墉"篇中的杜撰(已有學者對此提出疑問),而高陽的小說《胡雪岩》更以訛傳訛了。此外,曾仕強在百家講壇演繹胡雪岩發家史,也對王有齡的家史有類似觀點。稗官野史往往悖離了真實,儘管它們的"八卦"更趨合人的獵奇心。

不妨對比下王胡兩人的年譜,王有齡比胡雪岩大了十三歲。王有齡報捐"鹽大使"是道光14年(1834)的事,道光19年(1839年),便由吏部簽發浙江,道光21年(1841年),到浙江稟列"署理新昌",後"提升慈谿知縣"。胡雪岩生於1823年,從道光14年至道光21年,尚為十多歲的跑街學徒,年薪不過8兩,卻有500兩資助王有齡。而二者之間關係有待更多史料的考證。

參考來源

  1. 清朝大臣王有齡 ,歷史故事網, 2017-03-26
  2. 王有齡 ,梧桐樹下成語網, 202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