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桃源行》賞析原文與詩歌鑑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桃源行》陶淵明《桃花源詩並記》創造了一個超越現實、富於魅力的烏托邦,唐宋詩人往往通過再創作,對桃源世界的性質、意義予以文化的闡釋,其中較有名的是王維《桃源行》、韓愈《桃源圖》和王安石的這篇《桃源行》。王安石詩晚出,然極富新意,體現出宋詩的特色。[1]
原文
望夷宮中鹿為馬,秦人半死長城下。避時不獨商山翁,亦有桃源種桃者。此來種桃經幾春,採花食實枝為薪。兒孫生長與世隔,雖有父子無君臣。漁郎漾舟迷遠近,花間相見驚相問。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豈料今為晉。聞道長安吹戰塵,春風回首一沾巾。重華一去寧復得,天下紛紛幾經秦。
賞析
前四句全翻陶詩開篇的「秦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但用了兩個形象的事例來概括秦紀之亂,指鹿為馬、是朝綱亂矣;大築長城、是民心失矣。可謂扼要,還不是新意。此節新意在把桃源人稱為「種桃者」——陶淵明從來沒有這樣說過,也沒有暗示過。王安石把創造和平世界的桃源人稱為「種桃者」與陶淵明詩所謂「相肆命農耕」、「菽稷隨時藝」雖不盡吻合,卻很有詩意。
緊接四句寫桃源與世隔絕,沒有剝削壓迫的社會生活。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雖有父子無君臣」句,雖然是基於陶詩「秋熟靡王稅」的話,但單刀直入,提法更加明快,指出桃源世界並不否定血緣關係,它的本質在於沒有封建等級制度。
以下四句概括《桃花源記》故事主要內容,寫武陵人與桃源人交換信息,各有一番感嘆。記中止說桃源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詩則補足武陵人感慨——「世上那知古有秦」,是說世人不入桃源、故難確切知道秦時的具體情況。
末四句借桃源人之口對因天下無道、不斷進行改朝換代的戰爭表示感慨。「長安戰塵」指西漢末年的天下大亂、及其後的戰亂頻仍,經過秦末大亂的桃源人聽得如夢如痴,賠了不少眼淚,「天下紛紛幾經秦」亦是發前人所未發的妙語,蓋一經秦已不堪其苦,況「幾經秦」耶!「紛紛」形容亦佳。
本篇故事新詠,非為作詩而作詩。「重華一去寧復得」云云,反映出作者對聖君治世的嚮往,間接表現出杜詩所謂「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高遠理想。此詩與晉唐人詩格調不同,一是重整體把握而不作具體描繪,所謂大處落筆;二是敘述往往以議論出之,並靠議論警拔、語意出新取勝。詩中「雖有父子無君臣」、「天下紛紛幾經秦」等語,皆前所未道而精刻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