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王學文 | |
---|---|
農民藝術家 | |
出生 |
河北秦皇 |
國籍 | 中國 |
王學文,一襲中式黑衣,腳踏黑色布鞋,一手持顏料盒,一手持畫筆,在巨幅的「匯聚區能量,共築中國夢」壁畫上塗抹着,壁畫上長城屹立、迎客松大氣、黃河從容……11月9日上午,王學文再次來到太原市晉源區楊家村,為曾經的作品着色。 [1]
作品評價
手繪上牆輕鬆寫意
任誰也不會想到,這幅接地氣的鄉村作品是王學文在沒有圖紙的情況下,徒手直接牆繪的。
「先處理整體,再潤色細節,最後回到整體,達到整體和諧……」談及這幅壁畫的創作,王學文的回答輕鬆寫意。
這得經過多少次的失敗,多少年的歷練,才積澱了這樣畫功,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從始至終的喜愛,40餘年的堅持,王學文給出了他的答案。
每天5點鐘起床,在他的「晉陽草堂」里練習書法繪畫,從不間斷。「人家是真能堅持,多少年了從沒間斷過。」這份堅持讓妻子也欽佩不已。
現年51歲的王學文從小生長於風景優美的天龍山腳下,自幼跟隨父親學習書法。「父親是老師,從五六歲開始,我就跟隨着他學習書法。當時每逢春節,村民就拿上紅紙來找我父親寫對聯,父親忙不過來,我就幫忙寫了,那時我還不到10歲。」王學文笑着說道,似乎帶着些當時能頂替父親寫對聯時的喜悅。 [2]
畫像尋人堅定信念
寫得多了,王學文的書法也越寫越好。俗話說,書畫不分家,10餘歲的王學文開始接觸美術,並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那個年代,父母怕耽誤了學業,強行「沒收」了他的畫筆,但王學文只要一有時間就會偷偷地「畫上幾筆」。
年幼的王學文並沒有因為家人的反對而放棄對美術的熱愛,「畫像尋人」一事的發生,更加強化了這個信念。「當時村里一個十幾歲的後生丟了,找了十幾天也沒找到,40年前的娃娃也沒有相片啥的,知道我會畫,就找到我,我根據他二哥的相貌畫了一張像,就拿着開始找,幾天後在火車站詢問的時候,一個人突然說見過像上的人,結果就真的找到了。」走失孩子的父母緊緊地拉着王學文那一雙稚嫩卻有力的小手,不停地道謝。那是小小的王學文第一次感受到別人對自己堅持繪畫這件事的認可,也更加堅定了他為老百姓創作的決心。
高中畢業後王學文到山西大學進修國畫,學成後歸家創業,辦瓷磚釉上彩加工廠,為鄉村照壁、院牆作畫。2012年轉型從事牆壁繪畫創作、美麗鄉村文化牆設計。
農村滋養繪景鄉村
「集體收秋糧」「村民爭先恐後入社」……王學文為平順縣西溝鄉三里灣村創作的20多幅壁畫組成的文化牆,以黑白連環畫的形式講述了新中國第一個農業合作社——三里灣合作社誕生的故事,細膩的畫面、樸素的表達,受到當地政府的好評。
當時太原市及晉源區的部分領導在三里灣參觀了壁畫後,覺得效果非常好,就拍了照片,回來一打聽知道是王學文做的,當即決定打造晉源區楊家村文化牆。
從國家層面到區域發展層面的「鄉村振興」,從村級層面到家庭層面的教化人心,50餘幅2000餘平方米,連寫帶畫,全部由王學文設計,畫風古樸拙雅、表達直白、通俗易懂。自此,美麗鄉村成為王學文最重要的繪畫主題。
從三里灣壁畫到楊家村文化牆,再到杜里坪大型牆繪,王學文的繪筆深入到大大小小的美麗鄉村。畫面以大量山水畫為主,山水並未現實中的山水,而是王學文腦海中的「世外桃源」。按照他的說法,從小「遊蕩」于山間的羊腸小道,潺潺溪流,對村裡的山水樹木都有很深的感情,受農村的水土滋養,就要用自己所學回饋到農村去。
離不開的是手中的筆,剪不斷的是濃濃的鄉愁。「我出身於農村,創作的源泉來自農村。我就是農民畫家,理應為老百姓創作,為美麗鄉村繪景。」面對大家認可,王學文謙遜真誠地說。 來源:生活晨報 [3]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似一杯濃濃的咖啡,暖到每個人的心窩,童年似一杯淡淡的茶,值得回味;童年似暴風雨後的彩虹,五顏六色,炫麗無比;童年又似那晚霞後的餘光,那麼讓人懷念……今日請欣賞河北女畫家王學文全國美展入選作品——《物語清風》,《物語清風》作品以描繪新時代孩童題材為主,配景是大面積富有生機的綠植花卉,孩童的活潑稚嫩加上綠植的鬱鬱蔥蔥,就是一幅富有詩意的畫作,鮮艷的色澤,富有孩童情趣的環境,唯美的畫面,處處都散發出的醉人的芳香。
作品欣賞
王學文 | |
---|---|
王學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