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麥鄉 - 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隆子縣下轄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玉麥鄉 |
玉麥鄉,隸屬於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隆子縣,地處隆子縣東北部,東與珞瑜地區交界,南與門隅地區接壤,西與三安曲林鄉相連,北與扎日鄉毗鄰, 行政區域面積3534.97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12月,玉麥鄉共有67戶234人。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玉麥鄉常住人口為266人。
在西藏和平解放以前,隸屬於隆子宗;1999年7月,撤銷扎日區,析置玉麥鄉,直屬隆子縣。 截至2021年10月,玉麥鄉轄2個行政村, 鄉人民政府駐玉麥村。
2019年,玉麥鄉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個。 沿革 隆子縣玉麥鄉由隆孜縣玉門鄉改制而來,縣名改寫沒影響版圖,但玉門鄉改為玉麥鄉(2010年的報道還是稱玉門鄉),(宏觀)時期大體對應扎日區的改制,
該鄉有重大的改制,包括原扎日區的大部分範圍
- 境域面積由玉門鄉時期的145平方公里改為玉麥鄉時期的1976平方公里,成為隆子縣境域面積最大的鄉(絕大部分在印度侵占的藏南地區)。
玉麥鄉在西藏和平解放以前,隸屬於隆子宗。西藏和平解放以後,該鄉屬扎日區的一個鄉。1979年3月隨扎日區劃歸隆子縣管轄。1987年行政區劃調整時仍為扎日區的一個鄉。1999年7月撤銷扎日區,保留原玉麥鄉的基礎上建立玉麥鄉,其區劃為原鄉行政區劃。
地理
該鄉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中印邊境地區[2] ,在北緯28°20′~28°40′、東經93°02′~93°32′之間,在高山峽谷地帶,地勢北高南低,群山環繞。
全鄉海拔在3500以上,鄉駐地玉麥村海拔3560米。北方有海拔5001米的日拉雪山,11月-來年5月是大雪封山時期,類似墨脫縣歷史上的狀態。
年平均氣溫6.3℃無霜期140天,年降水量300~450毫米。
植被
在喜馬拉雅山南麓,受到印度洋水氣較強烈影響,
自然景觀有廣袤的草原和茂密的森林[1] 。
護林標牌上寫着森林面積70924.5畝(以圖為證)。
經濟
20世紀90年代初期,隆子縣政府撥款42萬元,從山外運來水泥、鐵皮等建築材料
,蓋起了鄉政府、衛生院和民房。2.5千瓦水電站和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站的建成,使桑吉曲巴一家有了照明電,並看上了電視。[2]
該鄉草場較多,草地約17000畝,林地約18.34萬畝。放牧點10處,有大牲畜333頭(只)。牲畜以氂牛、山綿羊為主。2009年,該鄉農村經濟總收入269212.9元。人均收入6247元。有馬鹿、狐狸、獐、岩羊、雪雞、藏馬雞、水獺、棕熊、扭角羚、雀鷹、金雕、野牛、梟等野生動物。有貝母、知母、蟲草、黃花、黃連、大黃、天麻、紅花等藥材資源的分布。有白菜、蘿蔔、馬鈴薯等蔬菜的栽培。有松、柏、青岡等樹種的分布。
玉麥鄉建有太陽能電視單收站1座
傳統說法是 "玉麥風光優美,但山陡路險。這裡林木參天,雨水充沛,但過量的雨水使這片富饒的土地長不出任何莊稼,每一顆糧食,都需要從山外運進"。
如今,玉麥特產的竹編籃子,能夠在山南地區銷售;玉麥盛產的酥油、奶酪也能走出大山,走向更為廣闊的市場。
人口
波動時期 歷史上玉麥規模最大時曾有20多戶300多人口(一部分人當時是生活於至今被印度侵占的地帶)。到1962年,荒草開始占領玉麥眾多廢棄的屋舍,這裡只剩下包括桑吉曲巴在內的3戶牧民。
1962年後(指63年了),一批批的人返回家鄉玉麥。什麼原因導致居民遷走?
《中國國家地理》文章《玉麥 守住了2000平方公里國土》介紹採訪所知:【如果說非法的"麥克馬洪線"是喜馬拉雅的一道"傷痕",玉麥就是它極深的"傷口"】【2015年5月的一天,當我和玉麥鄉的"80後"鄉長達娃站在玉麥曲的東岸時,達娃指着河對岸在雲霧中若隱若現的山峰說:"那裡是中國的領土,但在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打響以前,那座山一度被印度軍隊占領。"】【玉麥是"中國人口最少的鄉"(目前全鄉人口只有31人),它至今還有一大片國土被印度非法占領。】[6] --玉麥西南方的斗玉鄉更加靠南方,但地勢險峻,而玉麥曲河谷即玉麥溝,及扎日溝,地理比較低緩,成為印度侵占的挺進帶,當時印度在扎日溝侵占到扎日鄉現在的駐地附近的朗久(朗久事件),在玉麥溝則推進到玉麥曲東岸的山峰。
可見,一個背景是1962年之前,玉麥居民離開家鄉是因為印度大軍侵占玉麥(1962年自衛戰奪回了部分玉麥地點但至今還有大片玉麥土地被印度侵占)。
玉麥鄉的南部地帶是麥克馬洪線經過的地帶。1950年代玉麥南方的印占區重兵壓境,印度安置了其最精銳部隊即所謂榮譽軍隊(二戰時期赴非洲與德國隆美爾軍團作戰過),形勢危急,居民不想生活在印度區,不得已地陸續遷出重山阻隔、交通閉塞和形勢緊張的玉麥。 時代形勢背景是:這裡的南方一度是首當其衝的戰備前鋒區,印度侵占藏南地區,不斷北進,而且把其最強的王牌軍放在玉麥南方,這裡曾經是1962年中印自衛反擊戰打響第一槍的地方,迅速殲滅了印度的王牌旅。
其次,自然環境背景是:雖來自印度洋的季風每年都給這裡送來充沛的雨水,但玉麥看似肥沃的土地卻怎麼也長不了莊稼,糧食必須要從山外運進。通往公路的羊腸山道上,玉麥人每運一次糧食都要穿越一片沼澤遍地的原始森林、翻越海拔5001米的日拉雪山,再走過一個陡峭的山谷。每年11月過後,大雪封山,要到來年的5月積雪才能融化,而這之間的近半年時間玉麥都與世隔絕。
再次,外地存在更好的生活條件:當時,玉麥離最近的公路40多公里,外面的生存環境好一些。
可見,多種因素的影響,
總體上是生活條件的好壞問題決定居民去向,內有印度大軍的挺近壓力,外有更好條件的吸引。
1962年反擊戰勝利後(指63年了),一批批的人返回家鄉玉麥(可見以前的主要問題是印度侵占帶來的生命壓力),但都忍受不了大雪封山後的寂靜和生活艱難等壓力,又一批批地遷出去了(1964年下半年印度再次進居被趕跑的地方,人們不知道將來的前途)。
1983年,政府考慮居民的困難,將玉麥剩下的3戶人家搬到山外條件較好的曲松鄉。但在曲松只住了一個冬天,桑吉曲巴又帶着家人回到玉麥。[2]
獨戶時期 1979年(1985年?)至1996年間,在全鄉1967平方公里的轄區內只居住着1戶3口人,即卓嘎一家,父親桑吉曲巴是鄉長,兩個女兒是鄉民。父親桑傑曲巴的一席話,至今還深深印在卓嘎的腦海中:"我實在是捨不得玉麥,這畢竟是我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地方啊!"卓嘎說:"我們是雪域邊陲上的國土守望者!
戶數增加 直到1996年,政府為玉麥鄉派來了一名時任鄉黨委書記的幹部和一名醫生兼任副鄉長和教師
,拖家帶口的這兩戶人着實讓玉麥鄉"人丁興旺"了起來:住戶數由原來的1戶增加到了3戶,全鄉18個人。父親桑吉曲巴退休,大女兒卓嘎任鄉長。1999年政府又為玉麥增加了兩戶人家,共5戶、22人,這樣,玉麥鄉開。2000年7戶23人,2001年7戶25人,2002年7戶26人,2004--2006年底7戶27人[2] 。[2] 2015年,玉麥鄉人口共9戶31人。 2016年,共有9戶居民32人。[3] 2016年幹部群眾一共是50多人。
小小的插曲:
1997年新華社記者首次對中國人口最少的玉麥鄉(當時的玉門鄉是玉麥鄉的前身)進行了報道之後,給卓嘎和她的妹妹央宗的生活帶來的一個小小的插曲。"那段時間,每次送信員來到鄉里,都有我們的信件。"卓嘎回憶當時的情形說。上千封信件紛塌而至,讓卓嘎和央宗一時莫名其妙。 更讓她們奇怪的是所有信件都是寄自內地。不識漢字的卓嘎和妹妹央宗於是找到當時被分配到玉麥鄉的醫生扎西羅布--畢業于山南地區職業中學--請他幫忙翻譯裡面的內容。 原來,這些來自內地的信件絕大多數都是求愛信。這讓當時年輕的姐妹兩即高興又害羞。當然, 這個插曲沒有改變兩個人的生活。後來,卓嘎和央宗相繼結婚,鄰近的三安曲林鄉和扎熱鄉的兩個藏族漢子成為了他們的丈夫。
景區
玉麥鄉-扎日鄉之間是西藏著名的扎日山(號稱藏區三大神山之一),猴年來此轉山是很多藏民的習俗,玉麥鄉東部屬於廣義的扎日景區(玉麥歷史上就是扎日區的一部分)。
扎日景區的核心在扎日鄉,同時包括玉麥鄉靠近扎日山的地帶,因為轉山活動里傳統的外轉路線包括今玉麥的東部地帶,由於扎日山的南部地帶被印度侵占,外轉路線難以完全轉完。
玉麥溝
玉麥溝是駐地所在的小河谷,
玉麥溝全長14公里,一直通往藏南地區。歡快的溪水緩緩地順溝而下。鄉政府在峽谷上部即北部。玉麥溝全是原始森林,有幾人才能圍抱的參天大樹。
玉麥溝與扎日溝、隆子溝(隆子河峽谷和山地)都是隆子縣水文環境較好的地帶。
文化教育
2012年10月玉麥鄉綜合文化站工程建成驗收。
基礎設施
道路 2001年,政府投巨資5000多萬元修建了從扎熱鄉(扎日鄉的一種寫法)到玉麥鄉的公路,它也是邊防公路。
玉麥通往外界的唯一一條公路是到附近曲松村的,
長度為33公里,每年只能在夏季可以勉強通行(上圖),其餘大半年時間都被大雪封山。這條公路可以一直通往"麥克馬洪線"方向,可謂玉麥的"生命線"。玉麥地處高山峽谷地帶,地勢北高南低,群山環繞,因此長期以來,本地基礎設施建設落後,在2011年公路修通之前,當地人外出,只能趕着馬隊,穿越沼澤遍地的原始森林,翻越海拔5000米的日拉雪山,
再走過一個陡峭的山谷,才能走到外面的世界。
玉麥村的西邊有一座雲霧繚繞、被積雪覆蓋的山峰,它和周邊其他高聳的山峰一起包圍了山腳下的玉麥河谷,河谷的平坦地帶散落着一些民居,那就是玉麥村了。這座雲纏霧繞的山峰下有幾座看起來很普通的小平房,是養路工人居住的道班房屋。正是養路工人的維護,才保證了幾乎與世隔絕的玉麥與外界道路的通暢。
小電站 2009年,總投資249.82萬元的玉麥鄉電站正式通電。[4] 微型水電站2.5千瓦,能保證鄉民24小時用電。有了電,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等現代電器家具就能夠走進這個偏遠山村。
其它 2003年通電話,至此玉麥鄉實現了供電、電話、廣播電視、公路等四通。
政治
2009年10月21日,玉麥鄉召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
玉麥鄉人民代表大會舉行掛牌儀式並正式成立。
歷史
藏文化一源 玉麥鄉東部在扎日山傳統的外轉路線範圍,屬於藏文化的一個重要發源地。
印度侵占 玉麥鄉等隆子縣南方,20世紀50-60年代曾是深受印度王牌旅威脅的地帶,
玉麥西南方的斗玉鄉更加靠南方,但地勢險峻,而玉麥曲河谷即玉麥溝,及扎日溝,地理比較低緩,成為印度侵占的挺進帶,當時印度在扎日溝侵占到扎日鄉現在的駐地附近的朗久(朗久事件),在玉麥溝則推進到玉麥曲東岸的山峰。
玉麥鄉是1962年中印自衛反擊戰打響第一槍的地方,迅速殲滅了印度的王牌旅。有戰爭遺址。勒布溝景區有戰爭遺址區,玉麥溝路途艱辛而沒有成立景區,相關遺址還沒有作為景點。
中國在戰爭里高風亮節、全球罕見,大勝利後不但主動撤退,而且單方面宣布從麥克馬洪線後退10公里,把爭議問題留給將來的談判去解決,中國撤退後一年半之內,印度不敢進軍,後來看到中國是真心實意撤退而非設陷阱,才敢再次進駐被趕跑的地方。玉麥至今還有一大片國土(塔克新等地)被印度侵占着[6] 。
居民戍邊 扎日溝和玉麥溝地理比較低緩,
人員容易活動,這裡是重要的戍守地帶。
民居為本,兵守為服務。
居民戍邊有基礎的作用。
2011年成立玉麥公安邊防派出所的官兵和當地聯防隊員在轄區內巡邏。[1]
參考文獻
- ↑ 玉麥鄉 - 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隆子縣下轄鄉,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