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玉米(小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下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畢飛宇的《玉米》是現代中篇小說創作中出現的十分難得的一篇佳作,贏得了人們的普遍喜愛。它通過講述與權力得失緊密相關的鄉村女孩玉米的命運,揭示出權力對人的命運的左右。  在這本名為《玉米》的書中,我們看到的首先是「人」,令人難忘的人。姐姐玉米是寬闊的,她像鷹,她是王者,她屬於白天,她的體內有浩浩蕩蕩的長風;而玉秀和玉秧屬於夜晚,秘密的、曖昧的、交雜着恐懼和狂喜的夜晚……

三個人,三個女人,她們生長于田野,她們都夢想遠方。但通向遠方的路崎嶇、艱險,三姐妹中玉秧走得最遠,她的所到之處卻是幽暗、逼仄的「洞穴」;在她們腳下和心中橫亘着鐵一般的生存極限,她們焦渴、破碎於乾旱堅硬之地。 ——通過對「極限」的探測,畢飛宇廣博地處理了諸如歷史、政治、權力、倫理、性別與性、城鎮與鄉村等等主題,所有這些主題如同血管在人類生活的肌膚下運行。對我們來說,讀《玉米》是經驗的甦醒和整理,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鄉土和城鎮、那時的日常情境在畢飛宇筆下精確地展開,絕對地具體,因確鑿直抵本質。

如果說《青衣》是一次成功的「蛻變」,那麼2001年的《玉米》仿佛就是一次「脫胎換骨」。 王家莊是畢飛宇建造的歷史風景。如果說藉助這一風景,他擁有了對歷史的內在視景,那麼,畢飛宇對於「文革」的書寫,則顯示了他對歷史的理性認知。和大部分小說家關注文革的「激烈」相比,他關注「文革」的隱性影響。比如在《玉秧》里,你會看到「文革」深深滲入了魏向東等人的生活。不無調侃、諷刺的富於間離效果的講述,顯示了「文革」的「革命性」是如何進入一個「文革」參與者性行為過程的。這是「文革」思維對人們生活的侵入、是「文革」思維如何成為日常生活的深刻象喻。

作者簡介

畢飛宇,男,1964年1月生,江蘇興化人。1987年畢業於揚州師範學院(現揚州大學)中文系,著名作家、南京大學教授、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協第九屆全委會委員。 獲文學學士學位,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小說創作,作品曾被譯成多國文字在國外出版。 2017年8月21日 ,榮獲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勳章,總領事阿克塞爾科瑞歐為畢飛宇授勳。 2005年是畢飛宇原創長篇小說的豐收年。在一眾一線作家各自推出長篇新作之後,以中短篇小說知名的畢飛宇在時隔8年之後,推出了自己的首部長篇《平原》。這本小說自然也被看成畢飛宇的轉型之作,《平原》在畢飛宇的創作中表現出來的延續性要大於標誌性。 2017年6月25日,畢飛宇研究中心在揚州大學正式揭牌。 1、《哺乳期的女人》 2、馮牧文學獎(獎勵作家) 3、三屆小說月報獎(《哺乳期的女人》《青衣》《玉米》 4、兩屆小說選刊獎(《青衣》《玉米》) 5、首屆中國小說學會獎(獎勵作家《青衣》《玉米》) 6、兩屆魯迅文學獎(《哺乳期的女人》《玉米》) 7、2004年,畢飛宇首次參加巴黎書展,並獲評最受法國讀者歡迎的中國作家 8、2009年,畢飛宇自願放棄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的小說家獎;

內容預覽

出了月子施桂芳把小八子丟給了大女兒玉米,除了餵奶,施桂芳不帶孩子。按理說施桂芳應該把小八子銜在嘴裡,整天肉肝心膽的才是。施桂芳沒有。做完了月子施桂芳胖了,人也懶了,看上去松松垮垮的。這種松松垮垮裡頭有一股子自足,但更多的還是大功告成之後的懈怠。施桂芳喜歡站在家門口,倚住門框,十分安心地嗑着葵花子。施桂芳一隻手托着瓜子,一隻手挑挑揀揀的,然後捏住,三個指頭肉乎乎地翹在那兒,慢慢等候在下巴底下,樣子出奇地懶了。施桂芳的懶主要體現在她的站立姿勢上,施桂芳只用一隻腳站,另一隻卻要墊到門檻上去,時間久了再把它們換過來。人們不太在意施桂芳的懶,但人一懶看起來就傲慢。人們看不慣的其實正是施桂芳的那股子傲氣,她憑什麼嗑葵花子也要嗑得那樣目中無人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