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技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技術玉米選用當地株型緊湊、株高適中、適宜密植和機械化收割的高產品種;大豆選用耐陰抗倒伏品種,如中黃30、石豆936、齊黃34、鄭1307、中黃39、貢秋豆8號、南豆25、桂夏3號、雲黃13等。

一、技術名稱

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技術

二、技術概述

(一)研發背景

針對我國大豆間作套種過程中存在的田間配置不合理、大豆倒伏嚴重、施肥技術不匹配和病蟲草防控[1]技術缺乏等四大瓶頸問題,導致產量低而不穩、難以高產出,機具通過性差、難以機械化,輪作倒茬困難、難以可持續,採用玉米-大豆帶狀間作套種方式,實現了「作物協同高產、機具通過、分帶輪作」三融合,破解了間套作高低位作物不能協調高產與綠色穩產的世界難題,形成了「適於機械化作業、作物高產高效和分帶輪作」同步融合的技術體系,為保證國家玉米安全、大幅度提高大豆自給率提供了有效途徑。

(二)技術要點及參數

(一)核心技術

1. 選配品種

玉米選用當地株型緊湊、株高適中、適宜密植和機械化收割的高產品種;大豆選用耐陰抗倒伏品種,如中黃30、石豆936、齊黃34、鄭1307、中黃39、貢秋豆8號、南豆25、桂夏3號、雲黃13等。

2. 擴間增光

兩行小株距密植玉米帶與2-6行大豆帶相間複合種植,生產單元寬度2.0-3.0米。玉米帶2行,採用寬窄行種植,玉米帶寬即窄行0.4m,玉米帶間距即寬行1.6-2.6m,寬行內種2-6行大豆(行距0.3-0.4m),玉米帶與大豆帶間距0.6-0.7m。

3. 縮株保密

玉米株距縮至8-14cm,保證帶狀複合種植的玉米密度與當地淨作玉米相當(4000-5500株/畝);大豆株距縮至7-12cm,保證大豆的密度為當地淨作大豆密度的70%-100%。

(二)配套技術

1.營養調控技術

拌種壯苗:播種前選擇大豆專用種衣劑進行包衣。化肥減量:玉米每畝施用高氮緩控釋肥(含氮>26%)50~60 公斤,大豆每畝施用低氮緩控釋肥(含氮<15%)15~20 公斤。調節劑控高:玉米8-10片葉用矮壯素、玉黃金等化控藥劑控制株高,大豆V2-V3、V5、R1期用5%烯效唑可濕性粉劑20-50 克/畝噴施莖葉控旺。微肥促花保莢:在大豆分枝期、初花期與鼓粒初期,結合病蟲統防及調節劑處理噴施葉面肥,套作大豆在初花期可添加8%胺鮮脂20克,對水30-40公斤。

2. 全程機械化技術

帶狀套作選用2BYFSF-3(4)型施肥播種機,帶狀間作選擇2BYFSF-5(6)或2BYCF-6型密植分控播種施肥機實施播種施肥,確保苗齊苗勻。玉米用4YZ P-2685或4YZ-2A等自走式兩行玉米收穫機實施收穗,大豆用GY4D-2或4LZ-3.0Z等聯合收穫機收穫脫粒和秸稈還田,或利用當地原有的玉米或大豆收穫機一前一後同時收穫。

(三)技術示範推廣情況

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技術研究始於2002年,歷經20餘年的研究與示範推廣,技術日臻成熟。連續12年入選農業農村部主推技術,2019年遴選為國家大豆振興計劃重點推廣技術,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加大對玉米、大豆間作新農藝推廣的支持力度」。該技術在我國西南地區進行了大面積推廣,在黃淮海、西北及東北地區進行了試驗示範,年均應用面積近1000萬畝。專家測產表明,2021年四川省仁壽縣千畝示範區玉米實產569.63公斤/畝、大豆畝產122.3公斤,山東省肥城市玉米、大豆畝產分別為542.08公斤和114.36公斤;2020年四川省仁壽縣千畝示範片玉米、大豆畝產分別為506.4公斤和畝產139.3公斤,山東省禹城市千畝示範片玉米、大豆實收畝產568.0公斤和121.7公斤;2019年河北省藁城區、山東省禹城市、內蒙古包頭市、河南省永城市的間作大豆千(百)畝示範片平均畝產分別達到102.3公斤、120.9公斤、123.2公斤和111.5公斤。

與原主產作物(玉米)單作相比,每畝增產大豆100-150公斤,減施純氮4-6公斤、減施農藥25-40%,增收節支400-600元。帶狀複合種植系統光能利用率達到3%以上、作物固碳能力增加18.6%,年均溫室氣體排放強度降低45.9%。

三、適宜區域

該技術適宜於長江流域多熟制地區,黃淮海夏玉米及西北、東北春玉米產區。

四、注意事項

播種前需調試播種機的開溝深度、用種量、用肥量,確保一播全苗;玉米施肥量要根據單作單株需肥量來確定,確保肥料[2]施足,如果封閉除草效果不佳,應及時採取莖葉除草,注意使用物理隔簾定向噴霧。

五、技術依託單位

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