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玉樓春 白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玉樓春 白蓮》

作品名稱: 《玉樓春 白蓮》

創作年代:明末清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 者:王夫之

《玉樓春 白蓮》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學家王夫之的詩。[1]

王夫之對藝術創作中情與景的關係,曾有精闢的論述,他認為二者「雖有在心、在物之分」,但在任何真正美的藝術的創造中,景生情,情生景,二者又是相輔相成、不可割裂的。精於詩藝者,就在於善於使二者達到妙合無垠、渾然一體的地步。真正美的藝術創作,應該「含情而能達,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王夫之繼承了中國傳統美學思想中情景交融的觀點,對此作了深入的闡發,在客觀上啟迪了後來王國維對於這一問題的論述。

王夫之的哲學論斷富有批判精神。別開生面地注釋經學,以發揮自己的思想。他把以往的學術明確地劃分為「貞邪相競而互為畸勝」的對立陣營,自覺地繼承、發揚《易》學系統中的樸素辯證法和從王充到張載的唯物主義氣一元論。

詩詞正文

賞析

蓮,出淤泥而不染,淡雅清幽,搖曳生姿。且又是白蓮更給人增添人貞靜純美之感。[2]

「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銀塘光不定」,「娟娟」有好些意思,其一,長曲貌,《文選·鮑照<翫月城西門廨中>》詩:「始出西南樓,纖纖如玉鈎。末映東北墀,娟娟似娥眉。」月亮開始出現在西南樓頭,纖巧的就像掛簾的玉鈎。最後映照在台階之上,長長彎曲的樣子就像美人的峨眉。「片月」也就是弦月。故而可用長曲來形容。其二,姿態柔美貌,形容彎彎的弦月正恰當。其三,明媚貌。宋 司馬光 《和楊卿中秋月》:「嘉賓勿輕去,桂影正娟娟。」 桂影就是月亮代稱,娟娟正是說月亮的明媚。 「涵」,包含包容,有映照之意。「秋影」,秋天裡物像的陰影。秋天是凋零的季節,萬物的搖落顯出塵世的蕭瑟蒼涼與衰微。曲長柔美又明媚的弦月,映照着大地依然是一片肅殺的景象,改朝換代之後血腥的戰事雖遠去但清朝著名文字獄時時威脅着前朝的遺民,若文字中呈現對前朝的懷戀又對當朝的不滿,這必引來身首異處的災禍。儘管如此一個人仍要表示對故國的忠誠,遣詞必須杳渺幽微卻又能給人意蘊深遠的聯想。同時這也是詞這一種文學體式美感特質所在。王夫之將這兩者非常微妙融合在一起。 「秋影」蘊含的搖落,也意味着變節。像雲間三子之一宋征輿,清初女詞人徐燦的老公陳之遴這些明朝的才子士人都在清朝做了官。娟娟片月映照下的塵世種種事態,這裡面是有一個對比,片月的純淨與塵世暗淡的對比,前者是王夫之的持守後者世網的險惡與人心的易變。

「低照銀塘光不定」,「銀塘」,月光照下來,池塘一片銀白。「光不定」,出自李商隱《當句有對》「池光不定花光亂,日氣初涵露氣干。」池塘閃爍的亮光搖晃不定花影零亂迷濛,朝陽升起照射下來,花草上的露珠很快都幹了。這是李商隱寫自己思緒的不寧與被人漠視的才華。王夫之引用來別有深意,月光低低的映照着池塘光亮搖晃不定,「光不定」所寫正是時代的凝重與人心的思變。清初文字獄的高壓,前朝士人多有投清謀取高官,自己在這樣處境中如何自處這正是這首詞後半部分所要表達的,而開始兩句詞寫白蓮所處環境也是自己所處時代大環境的介紹。正有着這樣的時代背景才有了自己的特立獨行與卓爾不群。故得以白蓮自喻。

「綠雲冉冉粉初勻,玉露泠泠香自省。」,「綠雲冉冉」出自盍西村的《[越調]小桃紅·客船晚煙》,「綠雲冉冉鎖清灣,香徹東西岸。」,「綠雲」出自南宋詞人曹冠《夏初臨》「絳榴細蹙香羅,綠雲初展圓荷。」紅色的石榴花就像飄着香澤的羅裙微微收束在一起,白色的荷花在圓圓的荷葉叢中初露風姿。「冉冉」,漸進的樣子,形容事物緩慢變化。「綠雲冉冉粉初勻」,白蓮漸漸綻放開來,就像剛剛勻就脂粉的美人。這裡潛藏着一個沒有被說出來的「香」字。白蓮逐漸開放出來鎖住了清清的河灣,而那悠遠的清香遍及東西兩岸。這句詞所包含的香草美人,在屈原《離騷》中就是一個人高貴品質的象徵。在此可看成王夫之的自喻。但寫得即含蓄又意味雋永。「玉露」,讓人聯想到杜甫秋興八首之一「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玉露成霜傷殘着楓樹林,巫山巫峽雲氣陰晦蕭森。這是寫景也在寫安史之亂後唐皇朝未來的風雨飄搖與昏暗不明。「泠泠」,清涼、淒清的樣子。在玉露成霜涼意襲人的淒清氛圍中,白蓮知道自己依舊是清香如故。不論外界風物如何改變自身持有的幽香始終如一。這一點對於王夫之是對前朝如一的忠貞,對於屈原是對楚王不變的忠誠,對於芸芸眾生只要一個人認識到自身的美好並能一以貫之這份美好,自身之外一切改變對你又能怎樣呢?一個人若能將「綠雲冉冉粉初勻,玉露泠泠香自省。」潛玩含詠千遍也許就能讓人生進入另一種境界。

上半闕從對比及環境背景暗示性寫法作為鋪墊引出白蓮或作者自己對自身高貴的認識與持守,下半闕是對此作更深入闡述。

「荻花風起秋波冷,獨擁檀心窺曉鏡。」「荻花」出自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秋風從水塘邊的荻花叢中吹來,陣陣寒意侵襲着冷冷水波中的白蓮。這一句仍是對現實狀況隱喻,清朝建立明朝留下來文人紛紛變節投靠清廷,王夫之曾投奔桂王以期恢復明朝,可是朝臣的傾軋荒淫終使他失望隱退。正如瑟瑟秋風吹得人心怎不寒冷?「檀心」,指赭色花蕊,可比喻對前朝赤膽忠心。「曉鏡」,指清澈水面,但出自李商隱《無題》之一「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因此「曉鏡」這一語詞有流光易逝年華老去的慨嘆。獨自呵護着自身的忠貞赤誠,當清曉來臨悄悄看那波光中的自己,真無奈於對時光不再的深深嘆息。如屈原離騷》中所說,「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美人遲暮所惋惜並不只是匆匆年輪催人老,而是老去同時自身的理想與志意的落空。現實恢復明皇朝的理想已不可實現,而自身也已是垂垂老者。「窺曉鏡」對於王夫之是有很深哀愁在裡面。而寫年華老去恰好引出最後兩句詞。「他時欲與問歸魂,水碧天空清夜永。」這裡所呈現幽微隱約的情感與似斷實連的筆法,令人讚嘆。

將來想要問我魂歸何處,清涼的長夜裡一碧如洗的天空就是我靈魂的歸宿。這很自然讓人想起李商隱《嫦娥》中兩句詩「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碧海青天夜夜心」與「水碧天空清夜永」,都寫出一個人雖然身處永世的孤獨中但內心持守的純淨與高潔也將與天地共長久。就像白蓮總是出淤泥而不染,潔白的花瓣中蘊藏着永遠是一顆赤子之心。

作者簡介

王夫之[3](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農,號姜齋、又號夕堂,湖廣衡州府衡陽縣(今湖南衡陽)人。他與顧炎武、黃宗羲並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傳》、《黃書》、《尚書引義》、《永曆實錄》、《春秋世論》、《噩夢》、《讀通鑑論》、《宋論》等書。王夫之自幼跟隨自己的父兄讀書,青年時期王夫之積極參加反清起義,晚年王夫之隱居於石船山,著書立傳,自署船山病叟、南嶽遺民,學者遂稱之為船山先生。[4]

王夫之學識極其淵博。舉凡經學、子學、史學、文學、政法、倫理等各門學術,造詣無不精深,天文、歷數、醫理、兵法乃至卜筮、星象,亦旁涉兼通,且留心當時傳入的「西學」。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正月初二午時(2月18日),王夫之卒於湘西草堂,終身沒有剃髮。十月,王夫之葬衡陽金蘭鄉高節里大羅山。王夫之的故居湘西草堂,坐落於衡陽縣曲蘭鄉湘西村菜塘彎,現草堂占地2100平方米。草堂院內有一株古藤,鐵骨盤旋,蜿蜒上升,俗稱「藤龍」。據說是王船山親手栽的,中外遊客譽之為草堂「奇觀」。離湘西草堂4公里的曲蘭鄉船山村大羅山脈的虎形山上,有座船山墓廬,兩邊石刻對聯兩副:「前朝乾淨土,高節大羅山。世臣喬木千年屋,南國儒林第一人。」

視頻

王夫之詩句:清風有意難留我,明月無心自照人

.

0102-王夫之的人生、著述與精神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