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獨 |
獨(拼音:dú),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 。此字始見於戰國 。
此字本義是指單獨, 由單獨義引申出孤單、獨特、獨裁、僅僅等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獨
拼音; dú
注音; ㄉㄨˊ
繁體; 獨
平水韻部; 入聲一屋
部首; 犭
總筆畫; 9
五筆; qtjy
倉頡; khlmi
鄭碼; qmi
四角號碼; 45236
統一碼; 基本區 U+72EC
結構; 左右結構
造字法; 形聲字
字級; 一級字
字源演變
形聲字。從犬,蜀聲。"蜀"本為葵中蟲,字形從"蟲",像頭身之形。
字形4為省體,作從目、從蟲,字形3為隸書變體,從目、從禸,以"禸"換"蟲","禸"本像蟲子、鳥獸等的長尾巴,後獨立出來,泛化為禽獸的標誌性構件,如"禽"、"萬"等。現代漢字簡化時,採用宋代省略聲符一部分的俗字,簡化為簡體字"獨"。本義為單獨。《說文》:"獨,犬相得而斗也。羊為群,犬為獨也。
"段玉裁注:"犬好鬥,好鬥則獨而不群。"意為羊喜歡結群,狗性好鬥,多獨處。《詩·小雅·正月》:"念我獨兮,憂心京京。" 由單獨義引申出孤單、獨特、獨裁、僅僅等義。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犬相得而鬬也。從犬蜀聲。羊為羣,犬為獨也。一曰北囂山有獨䞞獸,如虎,白身,豕鬣,尾如馬。徒谷切。
說文解字注; 犬相得而斗也。
斗,各本作鬬,今正。凡爭鬥字許作斗。鬬者,遇也。其義各殊。今人乃謂鬬正,斗俗,非也。
從犬蜀聲。
徒谷切。三部。
羊為羣,犬為獨。
犬好鬥,好鬥則獨而不羣,引伸叚借之為專壹之偁。《小雅·正月》傳曰:獨,單也。《孟子》曰:老而無子曰獨。周禮大司宼注曰:無子孫曰獨。《中庸》、《大學》皆曰:愼其獨。戾獨等字皆叚借義行而本義廢矣。
一曰北囂山有獨䞞獸,如虎,白身,豕鬛,尾如馬。
《山海經·北山經》曰:北囂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白身,犬首,馬尾,彘鬛,名曰獨䞞。郭圖贊亦云:虎狀馬尾,號曰獨䞞。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徒谷切。《正韻》:杜谷切,$音犢。《說文》:犬相得而鰚。從犬,蜀聲。羊為羣,犬為獨也。
又獸名。《埤雅》:顏從曰:獨一叫而猨散,鼉一鳴而龜伏。或曰:鼉鳴夜,獨叫曉。獨,猨類也。似猨而大,食猨。今俗謂之獨猨。蓋猨性羣,獨性特,猨鳴三,獨叫一,是以謂之獨也。
又獨䞞,獸名。詳前䞞字注。
又《廣韻》:單獨。《詩·小雅》哀此惸獨。傳:獨,單也。又:念我獨兮。《爾雅·釋山》:獨者蜀。疏:蟲之孤獨者名蜀,是以山之孤獨者亦名曰蜀也。揚子《方言》:一,蜀也。南楚謂之獨。
又山名。《山海經》:獨山,多金玉美石。
又《廣韻》:複姓有獨孤氏。《後魏書》:西方獨孤渾氏,後攺為杜氏。
又姓。《正字通》:明獨立,獨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