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猴兒與少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猴兒與少年》通過小說家王蒙的視角,講述了一位九十高齡的外國文學專家施炳炎老人的人生往事。一九五八年,青年施炳炎來到了北青山區鎮羅營鄉大核桃樹峪村,開始了不同的生活歷練、體驗和遐思。他認識了一位與猴子「三少爺」有着奇妙緣分的少年侯長友,與長友長達數十年的交往中,可窺見時代和人物的命運變遷。

小說主人公不畏艱難,勇於接受挑戰,勇敢地擔當了時代的責任,從容有定,樂天知命,坦坦蕩蕩。熱火朝天的勞動,讓施炳炎換了一個活法,換了身軀,卻仍保留着火熱的心靈與信念,與少年的相遇是他在幾十年後回想起來仍然深感快慰的念想。

《猴兒與少年》是「人民藝術家」王蒙的全新長篇小說。在王蒙筆下的老年題材中,往事永遠鮮活,青春仍然萬歲,老年美麗無邊。這次,他刻骨銘心寫下的猴兒「三少爺」,是他小說中的最愛。

作者簡介

王蒙,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長。曾獲第九屆茅盾文學獎,2019年9月被授予「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王蒙筆耕近70年,被譽為中國當代文學走向現代寫作技巧的開拓者。代表作有《青春萬歲》《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活動變人形》《這邊風景》等,作品被譯成英、俄、日等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

書評

細來數數王蒙老先生今年要有八十八歲了,看看這本書,哪裡是位老先生,他還是那位敢說敢寫的少年人。

有些書可以出版,但書評卻不好寫,我糾結了兩天,甚至出門在路上都在思考,這本書的書評該怎麼寫。

或者說,怎麼寫才能不含違禁詞。

王蒙老先生祖籍是河北人,現居北京,曾經因為寫了本《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描寫一位新工作的青年對上級官僚主義領導的不滿而被批判,在1958年至1962年被派去了北京郊區勞動改造,1963年至1978年又去了新疆伊犁伊寧市和伊寧縣下屬巴彥岱鎮巴彥岱公社二大隊生活工作,直至1979年才被平反。

而這本書寫的是一位叫施炳炎的老先生自1958年開始下鄉接受歷練時的生活回憶。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施炳炎還是王蒙,何必辨個太分明。

這本書的語言活潑跳脫,總會讓我想起馬三立先生的相聲《買猴兒》,尤其是書中也提到了猴兒,提到了跟他一同接受改造的還有一位禍從口出的相聲演員。

我剛開始的時候以為這本書是帶着些許諷刺意味的,我在想作者是不是要訴苦,是不是要冷嘲熱諷口誅筆伐那個時代的錯誤,事實證明,我太狹隘了,王蒙先生若是個困於苦難自怨自艾的人,怎能到今日還能生龍活虎的寫出這些熱騰騰的文字。

這本書或許說譏誚調侃更為合適,配合着大量的俚語俗語,直面所經歷過的挫折與苦難。

「如果你誤食了苦藥,你又未能及時吐出來,那就趕緊咽下去,不必咀嚼,不必咂滋味,更不必期期艾艾、磨磨嘰嘰、嘀嘀咕咕……」你要學會,苦中作樂,不然呢?還能難為死自己不成?

「偉大的事業都是從試驗受挫起步的。」

「失敗是成功之母。」

「以後的日子還長着呢!」

那是一個與我們相隔甚遠的年代,甚至讓90後00後聽起來都覺得難以理解的一個年代。但反過來,王蒙先生倒是在如今的時代活得明白,活得生龍活虎。他不但知道特斯拉風波,他還知道「你媽叫你回家吃飯」的梗,所以我說,這分明還是那個少年人!

少年人提筆自有少年氣,老夫聊發少年狂,勞動也好,改造也好,朋友老了,猴兒沒了,插科打諢也好,嬉笑怒罵也罷,一本熱氣騰騰的青春回憶就這樣寫成了。

我們的國家在發展,人們也在隨着時代一同老去,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面對的挫折與苦難,可是回憶還在。

「能夠回憶成小說的人,也用小說來期待與追遠。」

「當讀者看到這小小的文字的時候,三少爺、少年、寫作談、後記,也都變成回憶了。」

帶着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的念念不忘,繼續絢爛前行吧。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