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猱,獸有猱, 小而善緣,利爪。虎首癢, 則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不覺也。
原文
獸有猱, 小而善緣,利爪。虎首癢, 則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不覺也。猱徐取其腦啖之, 而汰其餘以奉虎曰:「余偶有所獲腥,不敢私, 以獻左右。」虎曰:「忠哉,猱也! 愛我而忘其口腹。」啖己又弗覺也。久而虎腦空,痛發,跡猱,猱則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劉元卿《賢奕編》
賞析
這則寓言中,「百獸之王」的虎,由於輕信阿諛奉承,被猱(nao一種猴子)吃空了自己的腦漿還不覺得,落得疼痛發作,蹦跳叫吼而死。體小爪利的猱,卻能憑藉機智,巧陳辭說,假獻殷勤,取得對手的信任,並致老虎於死命。這裡,虎的形象,既可理解為愚蠢麻木、喜歡奉承的在位者,也可理解為某種強大勢力的代表;猱的形象, 同樣既可理解為機巧貪婪、 諂媚阿諛的小人,也可理解為某種弱小勢力的代表。虎的慘死告訴人們:如果任用貪婪諂媚的小人,就會自食惡果, 自取滅亡。猱的勝利又可以啟示人們:只要抓住並利用對手的弱點,憑藉機智聰敏,採取正確對策,弱小就能戰勝強大,從而揭示出「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的普遍哲理。 當然,從主觀創作意圖看,作者是取前者, 即諷刺昏庸的統治者及其寵信的貪贓枉法、耗盡國力民力的官吏。明代的政治現實正是如此。
這則寓言的諷刺手法多樣。一是通過形象大小、 強弱的對比構成諷刺。作者選取虎和猱這兩個動物,突出了大與小、強與弱的對比。大的,強的失敗了,小的、弱的勝利了,這種不合常理的結局本身就是對虎的絕妙諷刺,也引導讀者去認真思索其中的意蘊。二是利用客觀事實與主觀感受、主觀評價之間的矛盾構成諷刺。虎腦被搔了個洞,卻未感到疼痛,反覺得特別舒適;明明是猱欺騙了自己,它卻極口稱讚「忠哉,猱也」;明明吃着的不過是猱吃剩後獻給的自己的腦漿,它卻偏說猱是「愛我而忘其口腹」。正是這種客觀事實與主觀感受、主觀評價之間的荒唐可笑的悖謬,造成了全文強烈的諷刺效果,突出了虎的麻木愚蠢與輕信好諛的特徵。三是利用形象自身言行的矛盾構成諷刺。把自己吃剩的虎腦掏出給虎吃,卻說是「偶有所獲腥,不敢私,以獻左右」。這種言行不一的描寫,突出了猱的機巧諂媚的性格特徵。四是通過驚駭的情節與誇張的描寫增強諷刺的效果。猱搔虎癢成穴,吃虎腦而虎不覺察等情節,既誇張而出人意表,又驚駭而聳人聽聞,因而整個故事便蒙上了一層浪漫的色彩,強烈地撞擊着讀者的心靈,發人深省,耐人尋味。[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