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爪草(中藥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貓爪草 | |
---|---|
![]() | |
圖片來源 |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1696901&sid=1794221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貓爪草 漢語拼音:Māo Zhuǎ Cǎo |
貓爪草,中藥名。為毛茛科毛茛屬植物小毛茛Ranunculus ternatus Thunb.的塊根。具有化痰散結,解毒消腫的功效。主治瘰癧痰核,疔瘡,蛇蟲咬傷。[1]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貓爪草
拼音名:Māo Zhuǎ Cǎo
英文名:Root of Catclaw Buttercup
別名:貓爪兒草、三散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anunculus ternatus Thunb.[R.zuccarinii Miq.]
出處
出自《中藥材手冊》
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科植物毛茛的塊根或全草。。
採收和儲藏
栽種2-3年後,於秋末或早春採挖。挖回後,除去莖葉及鬚根,洗淨泥土,曬乾。
原形態
小毛茛,多年生小草本。高5-20cm。簇生多數肉質小塊根,塊根近紡錘形或卵球形,直徑3-5mm。莖鋪散,多分枝,疏生短柔毛,後脫落無毛。基生葉叢生,有長柄;葉柄長6-10cm;葉片形狀多變,單葉3裂或三出複葉;葉片長0.5-1.7cm,寬0.5-1.5cm,小葉或一回裂片淺裂或細裂成條形裂片;莖生葉較小,細裂,多無柄。花序具少數花;花兩性,單生莖頂和分枝頂端,直徑1-1.5cm;萼片5,橢圓形,長3-4mm,外面疏生柔毛;花瓣5,倒卵形,長6-8mm,亮黃色,基部有爪,長約0.8mm,蜜槽棱形;雄蕊多數,花葯長約1mm;花托無毛;心皮多數,無毛,花柱短。瘦果卵球形,長約1.5mm,無毛,邊緣有縱肋,喙長約0.5mm。花期3-5月,果期4-8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平原濕草地、田邊荒地或山坡草叢中,在海拔1000m以上的中山山地亦可見生長。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南、湖北、廣西。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生於丘陵、旱坡、田埂、路旁、荒地陰濕處,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宜肥沃的腐殖質壤土栽培。
栽培技術
用種子或分根繁殖。種子繁殖:於4-5月果實成熟時採種,隨采隨播或將種子層積貯藏到第2年春播。條播行距30cm,覆薄土。分根繁殖:春季將挖出的較小的根莖作種栽,按行株距30cm×30cm穴栽。
性狀
性狀鑑別
塊根紡錘形,多5-6個簇生,形似貓爪,長3-10mm,直徑2-3mm,頂端有黃褐色殘莖或莖痕。表面黃褐色或灰黃色,久存色澤變深,微有縱皺紋,並有點狀鬚根痕和殘留鬚根。質堅實,斷面類白色或黃白色,空心或實心,粉性。氣微,味微甘。
以色黃褐,質堅實者為佳。
顯微鑑別
塊根橫切面:表皮細胞切向延長,黃棕色,有的分化為表皮毛,壁微木化。皮層為20-30列細胞,壁稍厚,有紋孔;內皮層明顯。中柱小,中柱鞘為1-2列薄壁細胞;木質部、韌皮部各2束,間隔排列。薄壁細胞中充滿澱粉粒。
性味
甘辛;溫;平
歸經
肝;肺經
功能主治
解毒;化痰散結。主主治瘰癧;結核;咽炎;疔瘡;蛇咬傷;瘧疾;偏頭痛;牙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研末敷。
複方
- ①治瘰癧:一、貓爪草、夏枯草各適量。水煮,過濾取汁,再熬成膏,貼患處。二、貓爪草四兩。加水煮沸後。改用文火煎半小時,過濾取汁,加黃酒或江米甜酒(忌用白酒)為引,分四次服。第二天,用上法將原藥再煎,不加黃酒服。二日一劑,連服四劑。間隔三至五天再續服。(《河南中草藥手冊》)
- ②治肺結核:貓爪草二兩,水煎,分二次服。(《河南中草藥手冊列》)
臨床應用
治療頸淋巴結結核。以內服描爪草煎劑(或酊劑)為主,輔以補氣養血中藥,結合外科切開引流、搔爬手術,局部敷用各種貓爪草製劑,治療單純型、混合感染型、潰瘍型、瘺管型頸淋巴結結核180例,經2-3個月的治療,獲臨床治癒者134例,顯着有效者32例,好轉者14例。
製劑及用法
- 1.內服藥:貓爪草150g,加水500ml,文火煎半小時,臨睡前沖黃酒2-4 兩同服,每日1劑。或用25%酊劑,日服3次,每次10ml。均以3日為一療程,間隔3-5天給下一療程。問隔期對體質衰弱者服八珍湯,對有潰瘍或瘺管者服益氣養榮湯,連服2-3劑。
- 2.外敷藥:10% 貓爪草提出液,浸無菌紗條,用於壞死組織或乾酪樣物質較多的潰瘍創面或瘺管;30% 貓爪草軟膏,用於有混合感染或已形成潰瘍的患處;或製成貓爪草凡士林紗條,適於引流或填塞瘺管之用,治療過程中未發現不良副作用。曾對124 例在1-2年內隨訪,觀察遠期療效,復發者4例,均為遠位復發。貓爪草也可製成注射液,供肌肉注射,每次2-4ml,每日2次,仍結合局部常規處理。觀察110例,治癒率90%。[2]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