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牙皂炮製方法與標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豬牙皂炮製方法與標準
目錄
【藥材來源】
豬牙皂為豆科植物皂莢Gleditsis sinensis Lam.的乾燥不育果實。秋季採收,除去雜質,乾燥。
【古代炮製方法】
宋代有去皮炙黃(《聖惠方》),酥炙、蜜炙(《總病論》),燒灰(《總微》),去皮弦子炒(《扁鵲》)等炮製方法。元代有炒、鹽醋炒(《世醫》),去皮弦酥炙(《瑞竹》),酒炒(《丹溪》)的方法。明代有酥至黃色去子、蜜塗炙香、燒存性、去黑皮焙乾、火炮(《普濟方》),炙去皮(《奇效》),煨制(《蒙筌》),炙焦存性(《醫學》)等法。清代有煨制、煅(《本草述》),「微火炙軟,去皮弦子,再炙其肉為末」(《辨義》),焙乾研(《串雅外》)等方法。
【現代炮製方法】
1、豬牙皂: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曬乾。用時搗碎。 2、炒豬牙皂:先將淨砂子置鍋內,用中火炒熱,再加入淨牙皂,拌炒至疏鬆鼓起,取出,篩去砂子,晾涼。用時搗碎。
【飲片性狀】
豬牙皂呈圓柱形,略扁而彎曲,長5~11厘米,寬0.7~1.5厘米;表面紫棕色或紫褐色,被灰白色蠟質粉霜,擦去後有光澤,並有細小的疣狀突起及線狀或網狀的裂紋;頂端有鳥喙狀花柱殘基,基部具有果梗殘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棕黃色,中間疏鬆,有淡綠色或淡棕黃色的絲狀物。偶有發育不全的種子;氣微,有刺激性,味先甜而後辣。炒豬牙皂微鼓起,色澤加深,氣微香,有刺激性。
【質量標準】
豬牙皂水分不得過14.0%,總灰分不得過5.0%。
【炮製目的】
豬牙皂味辛、咸,性溫;有小毒。歸肺經、大腸經。具有祛痰開竅,散結消腫的功能。 生品有小毒,作用甚猛,祛痰開竅,散結消腫作用強,用於卒中口噤,昏迷不醒及癲癇痰盛,關竅阻閉;外用治癰腫。炒制後峻烈之性稍緩,可用於頑痰喘咳,積滯便秘。
【應用選擇】
1、生用 (1)中風口噤:《證治準繩》通關散,用本品與細辛、天南星、半夏、薄荷、雄黃為末,吹鼻取嚏,治卒中風口噤,昏迷不省人事,有通關開竅的作用。亦可與明礬為末,溫水調灌,取吐,治中風閉證,痰涎壅盛,喉中痰聲轆轆,氣閉不通,心神瞀悶或倒仆不省人事等實閉證,有祛痰開閉的作用,如急救稀涎散(《總錄》)。 (2)癲癇痰盛:可用急救稀涎散涌吐痰涎。亦可與白礬、法半夏、天南星(炙)、僵蠶(麩炒)、硃砂、烏梢蛇(酒炙)等同用,能散風化痰,安神定搐,用於癲癇抽搐,時發時愈,如醫癇丸(《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3)癰腫疼痛:用本品熬膏外敷,治未潰之瘡腫,有消腫止痛作用。 2、制用 (1)痰濕喘咳:可與白礬、半夏、葶藶子(炒)、款冬花、人參等同用,能化痰止咳,定喘消飲,用於痰飲喘咳,如梅膏丸(《楊氏家藏方》)。亦可與阿膠(蛤粉炒)、麻黃(去節)、杏仁(去皮尖)、甘草(炙)同用,治肺感寒邪,暴生咳嗽,涎痰喘逆,有散寒祛痰,止咳平喘作用,如麻黃散(《楊氏家藏方》)。 (2)停滯便秘:《景岳全書》百順丸,用本品與川大黃為細末,以湯浸蒸餅為丸,內服,治一切積滯及實熱便秘,有消積化滯,瀉下通便的作用。
【附】
文獻摘錄:「去皮弦並子,蜜水潤,炙干」(《世醫》)。「炒煙盡存性,研末,錢許燒酒吞服,可治諸藥不效之胸疼,但入丸、散,不入湯劑」(《正義》)。
【總結】
豬牙皂古代炮製方法較多,但去皮弦子的淨制方法幾乎為歷代的共同要求;炙、炒的方法也用得較普遍,二者的作用相似。近代保留了炒法和煨法。砂燙於古代文獻未見記載,為近代新發展起來的方法,所起的作用與煨、炒法差不多,尤其與煨法接近。因本品的煨制方法近於火炮,是將藥物埋熱草灰或子母火中加熱至發泡,這與用較低砂溫(100~150℃)燙制的火候要求及加熱方式均相似。 由於豬牙皂辛散走竄,性極銳利,且對胃腸的刺激性很大,故用量小,多入丸、散劑,以便控制服用量。劑量過大或胃腸黏膜有潰瘍者,均可引起中毒。近代主要用於逐痰開竅,常以散劑吹鼻取嚏或調灌取吐,故多生用。制後辛散開竅之力減弱,烈性亦有所緩和,但逐痰之力仍強,適於痰壅氣逆之喘咳,亦用於消積通便,多作成丸劑或膏劑服用,用於湯劑者少。本品內服不論生用與制用,非邪實痰痞者、潰瘍病人、虛人、孕婦及有咯血傾向者,均忌用;癰腫已潰者外用亦不宜。 [1]
【炮製方法】
揀淨雜質,洗淨曬乾,用時搗碎。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皂莢,須要赤膩肥並不蛀者,用新汲水浸一宿,銅刀削上粗皮,用酥反覆炙,酥盡為度,捶去子,搗篩,(每)皂莢一兩,(用)酥二分。 ②王好古:凡用皂莢有蜜嵌、酥炙、絞汁、燒灰之異,各依方法。 [2] ==【炮製方法】== 1.豬牙皂: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曬乾。用時搗碎。 2.炒豬牙皂:先將淨砂子置鍋內,用中火炒熱,再加入淨牙皂,拌炒至疏鬆鼓起,取出,篩去砂子,晾涼。用時搗碎。
【飲片性狀】
豬牙皂呈圓柱形,略扁而彎曲,長5~11cm,寬0.7~1.5cm;表面紫棕色或紫褐色,被灰白色蠟質粉霜,擦去後有光澤,並有細小的疣狀突起及線狀或網狀的裂紋;頂端有鳥喙狀花柱殘基,基部具有果梗殘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棕黃色,中間疏鬆,有淡綠色或淡棕黃色的絲狀物。偶有發育不全的種子;氣微,有刺激性,味先甜而後辣。炒豬牙皂微鼓起,色澤加深,氣微香,有刺激性。
【質量標準】
豬牙皂水分不得過14.0%,總灰分不得過5.0%。
【炮製目的】
豬牙皂味辛、咸,性溫;有小毒。歸肺經、大腸經。具有祛痰開竅,散結消腫的功能。 生品有小毒,作用甚猛,祛痰開竅,散結消腫作用強,用於卒中口噤,昏迷不醒及癲癇痰盛,關竅阻閉;外用治癰腫。炒制後峻烈之性稍緩,可用於頑痰喘咳,積滯便秘。
【應用選擇】
1、生用 (1)中風口噤:《證治準繩》通關散,用本品與細辛、天南星、半夏、薄荷、雄黃為末,吹鼻取嚏,治卒中風口噤,昏迷不省人事,有通關開竅的作用。亦可與明礬為末,溫水調灌,取吐,治中風閉證,痰涎壅盛,喉中痰聲轆轆,氣閉不通,心神瞀悶或倒仆不省人事等實閉證,有祛痰開閉的作用,如急救稀涎散(《總錄》)。 (2)癲癇痰盛:可用急救稀涎散涌吐痰涎。亦可與白礬、法半夏、天南星(炙)、僵蠶(麩炒)、硃砂、烏梢蛇(酒炙)等同用,能散風化痰,安神定搐,用於癲癇抽搐,時發時愈,如醫癇丸(《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3)癰腫疼痛:用本品熬膏外敷,治未潰之瘡腫,有消腫止痛作用。 2、制用 (1)痰濕喘咳:可與白礬、半夏、葶藶子(炒)、款冬花、人參等同用,能化痰止咳,定喘消飲,用於痰飲喘咳,如梅膏丸(《楊氏家藏方》)。亦可與阿膠(蛤粉炒)、麻黃(去節)、杏仁(去皮尖)、甘草(炙)同用,治肺感寒邪,暴生咳嗽,涎痰喘逆,有散寒祛痰,止咳平喘作用,如麻黃散(《楊氏家藏方》)。 (2)停滯便秘:《景岳全書》百順丸,用本品與川大黃為細末,以湯浸蒸餅為丸,內服,治一切積滯及實熱便秘,有消積化滯,瀉下通便的作用。
【附】
文獻摘錄:「去皮弦並子,蜜水潤,炙干」(《世醫》)。「炒煙盡存性,研末,錢許燒酒吞服,可治諸藥不效之胸疼,但入丸、散,不入湯劑」(《正義》)。
【總結】
豬牙皂古代炮製方法較多,但去皮弦子的淨制方法幾乎為歷代的共同要求;炙、炒的方法也用得較普遍,二者的作用相似。近代保留了炒法和煨法。砂燙於古代文獻未見記載,為近代新發展起來的方法,所起的作用與煨、炒法差不多,尤其與煨法接近。因本品的煨制方法近於火炮,是將藥物埋熱草灰或子母火中加熱至發泡,這與用較低砂溫(100~150℃)燙制的火候要求及加熱方式均相似。 由於豬牙皂辛散走竄,性極銳利,且對胃腸的刺激性很大,故用量小,多入丸、散劑,以便控制服用量。劑量過大或胃腸黏膜有潰瘍者,均可引起中毒。近代主要用於逐痰開竅,常以散劑吹鼻取嚏或調灌取吐,故多生用。制後辛散開竅之力減弱,烈性亦有所緩和,但逐痰之力仍強,適於痰壅氣逆之喘咳,亦用於消積通便,多作成丸劑或膏劑服用,用於湯劑者少。本品內服不論生用與制用,非邪實痰痞者、潰瘍病人、虛人、孕婦及有咯血傾向者,均忌用;癰腫已潰者,外用亦不宜。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