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獼猴的正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正義的獼猴,是菩薩的化身,為去除毒蛇,不讓它殘害其他的弱小生命,而犧牲自己,寧可造殺業墮落,為了保護眾生的生命!」

獼猴的正義

從前,在一座茂密的深山中,有一隻叫拘耆的老烏鴉,生了幾隻可愛的小烏鴉在一棵大樹上,他非常喜愛他的小烏鴉。

烏鴉拘耆常在深山叢林中玩樂,日子久了,竟和一隻獼猴做起朋友來,他們的友情非常親厚。

游居在附近樹林間的毒蛇,看着老烏鴉生的那幾隻可愛的小烏鴉,常向那棵大樹上凝想着,因為老烏鴉和獼猴常看守着,沒有機會吞食它的小烏鴉們。

有一天,老烏鴉出去尋覓食物,獼猴也上山採摘果實。毒蛇察覺良好的機會到來,立刻爬進烏鴉的窩裡,把幾隻小烏鴉吞食而去。

老烏鴉辛苦地找到食物回來了,然而一進巢,只見幾根小羽毛和一些血跡。於是,老烏鴉意識到他的小烏鴉是給毒蛇吃掉了,心痛異常,悲鳴不已。想要為兒報仇,自己又不是蛇的對手,因此,更加悲痛。

這時候,獼猴采果回來了,見狀大驚,問它何故這樣傷心?老烏鴉遂告以小烏鴉被毒蛇吞食的話。

獼猴聽了非常氣憤,怒罵道:

「惡狠的毒蛇,喪盡天良,專門以殺生為業,游閒懶惰,不務正業,看到比它弱的,它就要張牙舞爪的吞食弱者,可悲的弱肉強食呀!」

獼猴同情安慰了老烏鴉以後,又毅然地對老烏鴉說道:

「毒蛇太可惡了,我當為你報仇。」

說罷,跳躍而去。

獼猴走不多遠,便在樹上看見毒蛇在地上游閒地蠕動着。它心中想道:

「可惡的毒蛇,你竟殘忍地吞食了我友的小兒,我今天非和你拼個你死我活,決不罷休!」

於是,它跳到毒蛇的面前,擾亂它的前進,毒蛇見狀大怒,即奮身來纏縛獼猴,敏捷的獼猴,一個箭步,跳躍過去,並再一躍上前,用力把蛇頭捉住,拖到一塊粗質的石頭上奮力磨擦,毒蛇終於頭破血流,一命嗚呼!

獼猴把死蛇擲到山坑中,然後欣然歸去,老烏鴉見大仇已報,心中大感安慰。

佛陀知道了這件事情,說道:

「正義的獼猴,是菩薩的化身,為去除毒蛇,不讓它殘害其他的弱小生命,而犧牲自己,寧可造殺業墮落,為了保護眾生的生命!」[1]

信仰佛教的好處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第一、佛教可以使人獲得正確的人生觀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一)悲觀:認為人生短暫,生命空虛,人活著就是等待死亡,因此整天愁眉苦臉,委靡不振。

(二)樂觀:這一類人也不是真的『快快樂樂地過日子』,因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的和意義,他們只是抱著『及時行樂』的觀念,用狂歡、縱慾、熱鬧來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靈,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目的是什麼,他們漠不關心,他們也不知道。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有人懷疑佛教是悲觀的,因為它提倡『苦空無我』,認為人生充滿著諸多的苦惱,認為眼前的世界都是因緣暫時聚合而成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永恆的。

其實佛教只是不『諱疾忌醫』而已,並不是真正悲觀的,你看人生不是充滿著許多的苦惱嗎?你瞧這個世界哪一樣是真實的?永恆的?(難道不是嗎?連孔子都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嘆。)佛教並不是一種不負責的宗教,它先要我們認識這個人生是個苦惱的人生,然後進一步地分析這些人生的苦惱都是人自己的無知貪慾招來的,因此人人都可以自己克服這些苦惱。最後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希望人們要節制自己的欲望,多為別人服務。佛教深信:自己要想快樂,一定不能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只有全體眾生都能幸福快樂,個人才會有真正的幸福、快樂的。

佛教認為功名利祿都是過眼雲煙,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因此勸人不必太貪戀、太貪求;相反地勸人要布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掙脫這些名枷利鎖。『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財富的多少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精神的充實與否,只有修養品德,淨化心靈,才能歡度心安理得的人生。

小乘戒律是絕對不殺,但大乘精神,不是執法不化,寧可自己墮地獄,但願眾生得離苦,多麼偉大的菩薩精神啊![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