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狀語的歷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狀語的歷史

來自網絡的圖片

狀語的歷史壯語,意即生僻字或生造字,又稱土俗書、土俗字、方塊壯字,現定名為古壯字。它主要是藉助漢字六書的構字方法進行再創造,借用兩個漢字組合而成。土俗字產生的年代,學術界大多認為是從唐代開始。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狀語的歷史。[1]

1.秦漢時期

秦統一嶺南以後,秦王朝推行「書同文」政策,加上中原先進文化的傳播,嶺南地區的社會經濟、社會制度發生了巨大變革,壯族人開始讀漢書,識漢字,講漢話,用漢姓。而原有的古駱越文字也逐步退出了壯族的視野,被漢字所取代,成為了一種死文字,僅僅保留了「本源字」一個模糊的記憶。後來嶺南地區的越人(壯族先民)逐步接受了漢字和漢文化,但是有獨自語言的壯族先人,始終謀求創製和自己語言相適應的文字。

2.唐宋之後

隨着漢文化在壯族地區的廣泛傳播,壯族先民又吸取並仿造漢字六書的構字方格,創造出「sawndip」。這就是史籍所稱的「土俗字」,又叫「方塊土俗字」或「方塊壯字」。

這種文字有的是借用漢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組合而成,有的是借用漢字注壯語音義,有些是創造的類象形字。

這種文字一方面迎合了「書同文」的政策,使記錄壯語的文字有了漢字的形態得以保存和流傳,另一方面,也是極少數古駱越文字發展的方向。

古壯字產生的年代,學術界大多認為是從唐代開始。最早發現的古壯字是上林縣的兩塊唐碑《澄洲無虞縣六合堅固大宅頌碑》和《智城碑》,這兩塊唐碑分別使用了古壯字。

當時出現的古壯字沒有得到官方的承認,由於各地的字形不一,沒有形成統一的規範,筆划過繁,書寫不易,使用起來很不方便,沒有為行政公文和正規教育所採用(當然這也和壯族沒有建立起統一的政權國家有關)。

方塊壯文至今仍然在壯族地區的民間流行。

本源書和土俗字,這是壯族文字發展史上兩個階段的表現形式。學術界一般認為,壯族的土俗字始於唐,興於宋而盛於明清,既有碑刻,且有大量的師公唱本和民歌抄本傳世。壯族的許多傳統長詩、神話故事等藉此得以保存。

民間藝術家用它來記錄、編寫、整理出來的故事、傳說、山歌、戲劇如《布伯》、《劉三姐》、《百鳥衣》、《儂智高的故事》等,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和文化財富。

199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科技委員會組織專家完成了古壯字處理系統的軟件設計,並使用於壯族各類古壯字抄本的整理,相繼出版了《布洛陀經詩譯註》、《壯族民歌古籍集成》、《嘹歌》和《歡岸》等壯族古籍,展現了古代古老而豐富的壯族傳統文化風貌。

這種文字,在越南又被統稱為喃字(岱喃字),而在布依族地區,又被稱為古布依文(方塊布依文)。

3.新中國

古壯文又稱(方塊壯字),古壯文是藉助漢字六書的構字方法進行再創造,將兩個漢字組合而成。古壯文產生的年代,學術界大多認為是從唐代初開始,但由於歷史的原因,這種古壯文使用面不廣,僅部分壯族老人、巫師、藝人等使用,他們主要用於記事,書寫經書,編寫劇本和山歌等。"古壯字"這一概念的確認,既反映了其作為一種民族文字的歷史存在及作用。現經初步搜集整理,已將流傳的土俗字集注成《古壯字字典》出版。同時也表明壯族的語言文字歷史悠久。

1955年,黨和人民政府根據拉丁字母創製表音新壯文,20世紀80年代,完成《壯文方案》修訂工作,使新壯文進一步通用化,壯文再次進入各級各類學校。

壯語是壯族的語言,官方認準廣西武鳴壯語為標準語音,以壯語北部方言為基礎方言的壯民族共同語。

各地壯語方言大同小異,壯語與貴州的布依語、海南的臨高話、越南的岱依語和儂語基本相似大同小異。

壯語是中國使用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語言,主要流通於廣西的壯族聚居地區。

隨着經濟發展各地交流增多,漢語使用頻率增加,短短几十年時間壯語在城市地區逐漸衰退。

2000年後壯語保留較完好的縣城、街鎮等區域也受到極大衝擊,保護傳承壯語已刻不容緩,已成為壯族有志青年的共識與責任。

保護傳承推廣壯語 壯語與貴州的布依語、海南的臨高話、越南的岱依語和儂語基本相似大同小異,主要分布於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分南部和北部兩個方言(每個方言又各分幾個土語)。北部方言分布很廣,使用人數占壯族人口的70%,北部方言無送氣輔音,南部方言有送氣輔音。壯語除單純輔音還有齶化、唇化輔音;有 6個元音韻母和9個韻尾。單元音韻母都是長元音,帶韻尾時有長短元音的對立。有6個舒聲調和2個促聲調,促音調往往又因元音長短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調值。壯語沒有詞形變化。

詞序和虛詞是表達語法意義的主要手段。名詞的修飾語一般在名詞後面,只有數量修飾語(「—」除外)在被修飾語的前面,指示詞都在句子的最後面。句子中主語在謂語前面,賓語和補語都在動詞後面。

1981年後,壯文進入學校,用壯文翻譯了小學、中學、中師和高等學校教材。廣西民族報以壯文為主,《三月三》文學雜誌也出壯文版。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各類壯文圖書數百種,部分馬列著作、國家文獻也翻譯成壯文出版。[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