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頭鰩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犁頭鰩科 |
犁頭鰩科( Rhinobatidae),是鰩形目下的一科。體平扁而延長,體盤後大前尖,呈犁頭形。尾平扁而漸狹小,每側有一皮褶。中國常見的有許氏犁頭鰩及斑紋犁頭鰩為近海底棲魚類。
簡介
體型為延長的平扁型,吻部寬且短,呈圓形或扁長的三角形。瞬膜不發達,噴水孔有大有小,前鼻瓣呈方形或人字形突出。牙齒細小而多,排列方式類似鋪在地面的石塊,口裂橫向,鰓裂小而斜向開口,在胸鰭基部內側。兩枚背鰭皆位於尾部,第一背鰭在腹鰭基底後方。尾鰭短小沒有棘刺,上葉較大,下葉不突出,後部無缺刻。
犁頭鰩科魚種通常以底拖網方式捕獲,肉質熏制後風味極佳,但產量不多;目前三大洋皆有分布,全世界有7屬約45種,台灣紀錄有2屬8種。
評價
近海底棲中小型魚類,卵胎生,主要以甲殼類及貝類為食。
分布狀況:本科魚類廣泛分布於世界三大洋。中國台灣地區琵琶鱝科計有魚種5種。
形態特徵:體延長而平扁。吻寬短而呈三角形。眼橢圓形,瞬膜不發達。噴水孔較小型。前鼻瓣呈"人"字形突出。齒細小而多,舖石狀排列。口裂橫向;唇褶發達。鰓裂小,在胸鰭基部內側,斜向。背鰭兩個,位於尾部,第一背鰭在腹鰭基底後方;尾鰭短小,上葉較大,下葉突出,後部無缺刻。全世界有4屬約42種(Nelson, 2006),台灣紀錄2屬5種,即琵琶鱝屬(Rhinobatos)。
生態描述:暖溫性近海底棲中小型魚類,少數種類可進入河口區或河川下游短暫生活。主要以甲殼類及貝類為食,有時亦食其它底棲動物或小魚。卵胎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