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頭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犁頭草 |
中文名稱:犁頭草 別稱:菥蓂,遏藍菜,敗醬草 科目:十字花科、罌粟目 門綱: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亞目:白花菜亞目 族:獨行菜族 屬:菥蓂屬 |
犁頭草,一年生草本,高9-60厘米,無毛;莖直立,不分枝或分枝,具棱。
形狀
一年生草本,高9-60厘米,無毛;莖直立,不分枝或分枝,具棱。基生葉倒卵狀長圓形,長3-5厘米,寬1-1.5厘米,頂端圓鈍或急尖,基部抱莖,兩側箭形,邊緣具疏齒;葉柄長1-3厘米。總狀花序頂生;花白色,直徑約2毫米;花梗細,長5-10毫米;萼片直立,卵形,長約2毫米,頂端圓鈍;花瓣長圓狀倒卵形,長2-4毫米,頂端圓鈍或微凹。短角果倒卵形或近圓形,長13-16毫米,寬9-13毫米,扁平,頂端凹入,邊緣有翅寬約3毫米。種子每室2-8個,倒卵形,長約1.5毫米,稍扁平,黃褐色,有同心環狀條紋。花期3-4月,果期5-6月。
全草可入藥,具有清肝明目,清熱利尿等功效,主治腎炎、子宮內膜炎。
產地生境
分布幾遍全國。生在平地路旁,溝邊或村落附近。亞洲、歐洲、非洲北部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歐洲。
價值
醫用價值:
犁頭草的功效與作用
具有清熱解毒,化瘀排膿,涼血清肝之功效。常用於癰疽腫毒,乳癰,腸癰下血,化膿性骨髓炎,黃疸,目赤腫痛,瘰癧,外傷出血,蛇傷。[1]
①《植物名實圖考》:"根:治火症,功同地丁。"
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熱,消腫,解毒。"[2]
附方:
①治瘩背:瘩背草根,打爛加糖或紅胡椒拌效患處;並在周圍用面飛沫作圍。
②治癰疽疔瘡,無名腫毒:鮮犁頭草、鮮野菊花葉各等量。同搗爛,敷患處;或鮮犁頭草全草,加白糖少許,搗敷亦可,每日換一次。同時搗汁一酒杯內服。
③治癰腫、疔瘡、瘰癧、乳癰、指疔:鮮犁頭草搗爛敷;或曬乾研末,雞蛋白調敷,一日換一、二次。
④治疔瘡:犁頭草研末,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九丸,開水送下。
⑤治婦人產後瘀血痛如刀刺:鮮犁頭草一兩,切碎,雞上兩個同攪和,加油略炒,再加水煎服。
⑥治毒蛇咬傷;鮮犁頭草搗爛敷患處,一日換一、二次。治療角膜實質炎及匐行性角膜潰瘍:取鮮犁頭草洗淨搗成糊狀,加2-4倍生理鹽水拌勻,用消毒紗布反覆過濾。
⑦治外傷出血:犁頭草、醉漿草各適量,搗爛,外敷患處,紗布加壓包紮;或單用犁頭草搗敷。
⑧治療白喉:取犁頭草了兩,小葉金錢草5錢,洗淨、切碎、搗爛,用開水和適量砂糖攪拌成糊伏,紗布過濾,取汁內服,每日2-3次,直至痊癒。[3]
工業價值:
種子油供制肥皂,也作潤滑油。
食用價值:
還可食用;全草、嫩苗和種子均入藥,全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種子利肝明目;嫩苗和中益氣、利肝明目;嫩苗用水炸後,浸去酸辣味,加油鹽調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