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牧歌(聶魯達詩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牧歌》是智利當代著名詩人巴勃羅·聶魯達(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的詩作,他在拉美文學史上是繼現代主義之後崛起的偉大詩人。[1]

作品原文

我複寫山脈河流雲彩;
我搖起筆桿,記錄
高飛的鳥
或忙於繅絲的蜘蛛,
一心一意:我是空氣。
無垠的空氣,麥子在此搖曳,
飛翔,無定向的
落葉、湖裡
靜止的魚的圓眼,還有
穿雲的雕像,
淅瀝的雨推動我。

我只見夏天的
透明,我只歌唱風,
而歷史乘蕾節日的花車
收集獎章和屍衣
走過了,我獨自
留在春天裡,除河以外一無所覺,
牧童,牧童,難道你不知道
他們在等你?
我知道我知道,可是在這水之湄,
在劈拍燃燒的蟬鳴里,
我必須等我自己,一如他們等我,
我要看自己走來
而終於體會那種感覺,
等到我抵達等待自己的地方
便讓自己笑死並且入睡。 [2]

作者簡介

巴勃羅·聶魯達(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智利當代著名詩人。

13歲開始發表詩作,1923年發表第一部詩集《黃昏》,1924年發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詩壇。他的詩歌既繼承西班牙民族詩歌的傳統,又接受了波德萊爾等法國現代派詩歌的影響;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詩歌特點,又從沃爾特·惠特曼的創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傾心的形式。聶魯達的一生有兩個主題,一個是政治,另一個是愛情。他早期的愛情詩集《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被認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聶魯達對中國和中國文化很有興趣,一生中曾經三次到過中國。1928年他作為外交官赴緬甸上任時,出發來中國,給宋慶齡頒發列寧國際和平獎,此行中,他還見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學界名流,進行了友好的交流。在訪問中國時他得知,自己的中文譯名中的「聶」字是由三隻耳朵(繁體「聶」)組成,於是說:「我有三隻耳朵,第三隻耳朵專門用來傾聽大海的聲音。」[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