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牡丹皮炮製方法與標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牡丹皮炮製方法與標準

【藥材來源】

牡丹皮為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 ffruticosa Andr.的乾燥根皮。秋季採挖根部,除去細根,剝取根皮,曬乾。

【古代炮製方法】

漢代有去心(《金匱》),梁代有「槌破去心」(《集注》)的方法。南北朝劉宋時有「去骨了,細剉如大豆許,用清酒拌蒸,從巳至未出,日干用」(《雷公》)等法。宋代則有「去心及粗皮,酒浸一宿」(《傳信》)。元代則出現「燒灰存性」用《十藥》)和「鍘細用」(《寶鑑》)。明代有酒洗炒法(《瑤函》)。清代有炒焦(《鞠通》)等炮製方法。

【現代炮製方法】

  1、牡丹皮: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留木心,搶水洗淨,潤透,切薄片,乾燥。   2、牡丹皮炭:取淨牡丹皮片,用中火炒至表面黑褐色,內部褐色時,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及時攤晾,涼透。

【飲片性狀】

丹皮呈圓形或半圓形的薄片,外表面灰褐色或黃褐色,栓皮脫落處呈粉紅色;內表面淡灰黃色或淡棕色,常見發亮的結晶;切斷面呈淡粉紅色;質硬而脆,粉性;氣芳香,味微苦而澀。丹皮炭呈黑褐色,氣香,味微苦而澀。

【質量標準】

 牡丹皮水分不得過13.0%,總灰分不得過5.0%。浸出物不少於15.0%,含丹皮酚不得少於1.2%。

【炮製目的】

牡丹皮味苦、辛,性微寒。歸心經、肝經、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的功能。生品長於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用於溫毒發斑,陰虛發熱,腸癰,癰腫,肝火頭痛,經閉經痛,跌仆傷痛。丹皮炭涼血止血,用於吐血、衄血。

【應用選擇】

  1、生用   (1)溫病熱人血分:常與玄參、甘草等同用,能清熱涼血,解毒化斑,可治溫病血分熱盛,高熱不退,吐衄發斑,舌質紅絳者,如化斑湯(《條辨》)。   (2)陰虛發熱:常與青蒿、生地、鱉甲等同用,能滋陰清熱,可治溫熱病後期陰液受損,邪伏陰分,夜熱早涼;亦可治肺癆陰虛發熱,潮熱骨蒸,如青蒿鱉甲湯(《條辨》)。   (3)腸癰:常配伍大黃、桃仁、冬瓜子等,能清熱行瘀,消腫散結,可治腸癰初起,右少腹痛,按之益甚,尚未成膿者,如大黃牡丹皮湯(《金匱》)。   (4)肝火頭痛:常與生地、龍膽草、菊花等同用,能清泄肝火,可治肝火上炎之頭痛、目赤、煩躁失眠等,目前有用治高血壓頭痛眩暈者。   (5)經閉、痛經、癮瘕:常配伍桂枝、炒桃仁等,能活血行瘀,通經散癮,可治瘀血經閉,行經腹痛或血滯癮瘕等,如桂枝茯苓丸(《金匱》)。   (6)跌仆傷痛:常與乳香、沒藥、當歸等同用,能活血行瘀止痛,可治跌仆傷痛,瘀滯疼痛者。   2、制用(炭藥)血熱出血:常配伍大薊(燒灰存性)、小薊(燒灰存性)、側柏葉(燒灰存性)等,能涼血止血,可用於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等,如十灰散(《十藥》)。

【現代研究】

牡丹皮主含牡丹酚、牡丹酚苷、牡丹酚原苷和牡丹酚新苷。還含芍藥苷、氧化芍藥苷、苯甲酰芍藥苷、苯甲酰氧化芍藥苷和鞣質等。其中丹皮酚具有降壓、抗血栓、抗炎、解熱、活血化瘀等多方面的作用;氧化芍藥苷、苯甲酰氧化芍藥苷對紅細胞膜有較弱的穩定作用;苯甲酰芍藥苷對二磷酸腺苷引起的血小板凝集有抑制作用,可防止微血栓的形成;苯甲酰氧化芍藥苷對纖維蛋白溶解酶原和纖維蛋白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現代對牡丹皮的炮製研究,主要以丹皮酚為指標,對其不同的加工炮製方法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有實驗表明,牡丹皮在淨洗過程中,水浸泡時間越長丹皮酚損失越大,故加工時應注意搶水洗淨,不宜浸泡。乾燥溫度對成品中丹皮酚含量影響較大,因而切制後飲片宜低溫乾燥,以日曬法或50℃以下烘乾為宜。牡丹皮炮製後,其所含丹皮酚含量降低,含量順序為生丹皮>炒丹皮>丹皮炭。還有實驗證實,牡丹皮在切片前軟化時,採用水噴淋法丹皮酚的損失量小。水洗法丹皮酚含量達不到藥典要求。  牡丹皮炮製加工過程中應儘量避免硫磺的熏蒸,認為熏蒸只有助於改變中藥的色澤,無助於改善內在質量,同時殘留中藥中的硫化物具有很強的毒性,而且飲片應該趁鮮切制,以避免有效成分的損失。通過產地加工調查,比較牡丹皮直接切制、熏干和直接曬乾飲片醇浸出物和丹皮酚的含量,提出牡丹皮宜採用產地直接加工成牡丹皮飲片,乾燥,使含水量在10%以下,塑料袋密封包裝,可減少二次加工造成的費工、費時、費水和內在成分的流失,同時可大大縮短牡丹皮乾燥時間,有利於從源頭上明確牡丹皮飲片的產地和加快其上市時間。  有研究證明,牡丹皮經酒浸、煨制和炒焦炮製後,其所含的芍藥苷、牡丹酚苷、牡丹酚的量均減少。特別是炒焦使所含成分大幅度下降。也有實驗表明,各炮製品中丹皮酚的含量比生品均有下降,尤以丹皮炭損失最多,其丹皮酚含量為生品的1/5~1/6,這是由于丹皮酚易揮發所致,其含量順序是生丹皮>炒丹皮>酒炒品>酒蒸品>炒焦品>炒炭品。各炮製品中丹皮酚苷含量卻比生品高約4~12倍,其順序是酒炒品>清炒品>酒蒸品>炒焦品>炒炭品>生品。採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對不同工藝條件所炮製丹皮炭中丹皮酚的含量進行測定,結果表明,隨着炮製溫度的增高和時間的延長,丹皮酚的含量逐漸降低。砂燙法製備丹皮炭,可使丹皮內外表面受熱均勻,製品炭化程度一致,無不及與太過之虞,質量較好並且操作簡單,容易掌握。與武火制炭比較,成炭率提高7%以上;而與文火制炭比較,功效提高1倍左右。克服了清炒法制炭時,製品生熟不均的缺點,注意砂溫應控制在200℃以下。有文獻採用化學成分系統分析,薄層色譜和紫外光譜等方法,比較了牡丹根皮與木心化學成分的異同,結果表明,兩者化學成分基本相似。周剛採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牡丹皮各部位中丹皮酚、芍藥苷的含量,並進行指紋圖譜分析,結果栓皮部中丹皮酚的含量約高出韌皮部中的1倍,木心部中丹皮酚的含量接近韌皮部中的1/2;栓皮部中芍藥苷的含量約高出韌皮部中的3.5倍,木心部中芍藥苷的含量約高出韌皮部中的1倍;指紋圖譜中,韌皮部中有效成分的含量較高;又通過測定重量質量,發現栓皮部、韌皮部、木心部分別占總重量質量的8.14%,81.42%,10.44%。通過對未去心的牡丹根和牡丹皮的藥效學和毒性的比較研究,證明兩者在促進血小板聚集、抗炎、降壓及抗驚厥方面作用相似,且毒性低,可考慮在加工時不再抽心棄去木質部而以全根入藥。

【附】

  1、近代炮製方法還有炒黃、炒焦、酒蒸、酒炒等。   2、文獻摘錄「燒灰存性,研極細末,用紙包,碗蓋於地上一夕,出火毒」(《十藥》)。「酒拌蒸,產科要藥,治骨蒸。面裹煨熟,厚大腸」(《全生集》)。「胃虛者,酒拌蒸。實熱者,生用」(《得配》)。

【總結】

牡丹皮從南北朝劉宋時代開始使用輔料和採用不同的炮製方法。近年來各地的炮製規範中收載的大多是牡丹皮和牡丹皮炭,《中國藥典》2010年版僅收載生牡丹皮。各地對牡丹皮的炮製方法尚不統一,除生品外,尚有炒黃、酒炙、酒蒸等方法。中醫臨床處方生品多用於清熱涼血,活血散瘀,制炭用於止血。因此,牡丹皮的傳統炮製方法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  牡丹皮炮製後,其所含主要成分丹皮酚的含量均降低。牡丹酚苷的含量文獻報道截然不同,一種結論是炮製品中其含量比生品高約4~12倍不等;另一種則認為牡丹皮炮製後,牡丹酚苷降低。這與傳統經驗鑑別炮製品程度有很大關係,同時亦與炮製過程中各種因素的影響有關,尚待進一步研究。  牡丹皮中的丹皮酚具有水溶性和揮發性,並可隨水蒸氣蒸餾。因此,牡丹皮在切片前軟化時,採用水淋法和搶水洗為宜;乾燥時以陰乾法為佳;入湯劑時,採用後下煎煮法為好。另外,丹皮酚具有降壓、抗血栓、抗炎、解熱、活血化瘀等多方面的藥理作用,牡丹皮各炮製品中丹皮酚的含量與其藥理作用之間的關係有待進一步研究。  牡丹皮具多方面的藥理作用和臨床藥效,目前僅對丹皮酚和牡丹酚苷等成分作了初步研究,想以此來闡明牡丹皮的炮製意義,並對炮製工藝進行選擇,顯然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炮製對牡丹皮中其他成分有何影響,有待研究。炮製對牡丹皮的多種藥理作用的影響亦有待於探討。  牡丹根的傳統加工方法,一般在採收後將木心抽去,僅以根皮入藥。為擴大藥源,節約藥材,對牡丹根皮與木心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兩者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基本一致。但是否完全相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1] 

【炮製方法】

1.牡丹皮《金匱要略方論》:「去心。」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淨,潤透,切薄片,乾燥。 2.牡丹皮炭《十藥神書》:「燒灰存性,研極細末,用紙包,碗蓋於地上一夕,出火毒。」現行,取牡丹皮片,置鍋內,用中火加熱,炒至表面黑褐色時,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晾乾,涼透。 3.酒牡丹皮《雷公炮炙論》:「……細銼如大豆許,用清酒拌蒸,從巳至未出,日干用。」《本草述》:「酒浸一宿曬乾。」《幼幼集成》:「酒炒。」現行,取牡丹皮片,用黃酒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下,取出放涼。牡丹皮每100kg,用黃酒12kg。 4.炒牡丹皮《集驗背疽方》:「去心枝,杖銼,炒。」《吳鞠通醫案》:「炒焦。」現行,取牡丹皮片,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黃色,取出放涼。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