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牡丹養生保健作用與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牡丹養生保健作用與方法

【養生保健作用】

牡丹皮味辛、苦,性微寒,歸心經、肝經、腎經,涼血止血除蒸,活血化瘀消腫。

牡丹最早載於《神農本草經》,入藥紅白單瓣為佳。牡丹可降壓、鎮靜、催眠,對傷寒桿菌、痢疾桿菌、大腸埃希菌、葡萄桿菌、肺炎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養生配方推薦】

(1)牡丹皮30~40克。水煎服。每日3次。短期即可使高血壓降到正常值。

(2)10%牡丹皮煎劑,每晚50毫升,10天為1個療程。可治療過敏性鼻炎。

(3)牡丹皮研末外敷,可使金瘡內漏不出血。

(4)紅花、牡丹花各適量。煮粥或浸泡白酒內。食飲可使口香。並有清腦、明目、美顏之效。花瓣拌麵粉清炸食,香甜可口,是很好的滋補品。

(5)牡丹花50克,零陵香5克,甘松5克。為末入袋,香身薰衣。

(6)牡丹花6克,紅花6克。水煎服,或用粳米適量熬粥。可治療月經不調。

【保健注意】

(1)煎服常用量5~10克。

(2)清熱宜生用,活血祛瘀宜酒炒,止血宜炒炭。

(3)血虛有寒,月經過多者及孕婦不宜用。 [1]

【功效作用】

1、牡丹皮除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氣頭腰痛,風噤,癲疾。《名醫別錄》

3、牡丹皮除邪氣,悅色,通關腠血脈,排膿,通月經,消撲損瘀血,續筋骨,除風痹,落胎下胞,產後一切冷熱血氣。《日華子本草》

4、牡丹皮治懸癰生於谷道之前,小便之後,初發甚癢,狀如松子,月赤腫如桃,遲治則破,而大小便皆從此出,先服國老湯不消者:牡丹皮、大黃、貝母、白芷、甘草、當歸各五錢。共為細末,酒調服二錢,空心吃。(《本草匯言》將軍散)

5、牡丹皮治婦人惡血攻聚上面,多怒:牡丹皮半兩,乾漆(燒煙盡)半兩。水二鍾,煎一鍾服。(《諸證辨疑》)

6、牡丹皮主寒熱,中風瘛瘲、痙、驚癇邪氣,除症堅瘀血留舍腸胃,安五臟,療癰瘡。《神農本草經》

7、牡丹皮治下部生瘡(已破口)。取牡丹末一匙煎服。一天三次。

8、牡丹皮治腸癰,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四兩,牡丹一兩,桃仁五十個,瓜子半升,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再煎沸,頓服之。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金匱要略》大黃牡丹湯)

9、牡丹皮善清血,而又活血,因而有涼血散瘀的功效,使血流暢而不留瘀,血熱清而不妄行。故對血熱熾盛、肝腎火旺及瘀血阻滯等症,都恃為要藥。本品配鮮生地,能清熱涼血;配大生地,則滋腎瀉火;配山梔,則清肝泄熱;配赤芍、桃仁,則活血散瘀;配側柏葉、鮮茅根,則涼血止血。

10、牡丹皮治胎前衄血:丹皮、黃芩、蒲黃、白芍、側柏葉。共為細末,早米糊為丸。空心白湯下百丸。(《秘傳內府經驗女科》)

11、牡丹皮瀉伏火,養真血氣,破結蓄。《醫學入門》

12、牡丹皮治下部生瘡,已決洞者:牡丹方寸匕,日三服。(《補缺肘後方》)

13、牡丹皮入心,通血脈中壅滯與桂枝頗同,特桂枝氣溫,故所通者血脈中寒滯,牡丹皮氣寒,故所通者血脈中熱結。《本經疏證》

14、牡丹皮治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發汗之內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余瘀血,面黃,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兩,生地黃八兩,芍藥三兩,牡丹皮二兩。上四味,細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犀角地黃湯)

15、牡丹皮治冷氣,散諸痛,治女子經脈不通,血瀝腰疼。《藥性論》

16、牡丹皮和血,生血,涼血。治血中伏火,除煩熱。《本草綱目》

17、牡丹皮用於經閉、跌扑損傷,瘡癰腫毒、腸癰等症。經閉、損傷,皆有氣血瘀滯,由於絡道瘀阻,常發生疼痛。丹皮能活血散瘀,使瘀滯散而氣血流暢,疼痛得解,常和當歸、赤芍、桃仁、紅花等同用。

18、牡丹皮破血,行(血)消症瘕之疾,除血分之熱。《滇南本草》

19、牡丹皮對於瘡癰腫毒、腸癰等症,本品也是常用的藥物。療瘡癰可配合清熱解毒藥如銀花、連翹、地丁草之類;治腸癰初起未能膿者可和大黃、芒硝、桃仁、冬瓜子等同用;已成膿者合紅藤、連翹、敗醬草之類應用。

20、牡丹皮治腸胃積血、衄血、吐血,無汗骨蒸。《珍珠囊》

21、牡丹皮治婦女惡血(血往上沖,臉紅易怒)。用牡丹皮半兩、乾漆(燒至煙盡)半兩,加水二杯,煎成一杯服下。

22、牡丹皮治傷寒熱毒發瘡如豌豆:牡丹皮、山梔子仁、黃芩(去黑心)、大黃(銼、炒)、木香、麻黃(去根、節)。上六味等分,銼如麻豆大。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聖濟總錄》牡丹湯)

23、牡丹皮治傷損瘀血。用牡丹皮二兩、虻蟲二十一個(熬過),同搗碎。每天早晨服一匙,溫酒送下。

24、牡丹皮治腕折瘀血:虻蟲二十枚,牡丹一兩。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千金方》)

25、牡丹皮治金瘡內漏,血不出:牡丹皮為散,水服三指撮,立尿出血。(《千金方)

26、牡丹皮治疝氣(覺氣脹不能動)。用牡丹皮、防風,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酒送下。

27、牡丹皮用於溫熱病、熱入營血、高熱、舌絳、身發斑疹,血熱妄行、吐血、衄血、尿血,以及陰虛發熱等症。牡丹皮清營血之實熱,同時還能治陰虛發熱。清血分實熱,常與鮮生地、赤芍等同用;療虛熱,常與大生地、知母、青蒿、鱉甲等藥相配伍;治血熱妄行,常與鮮茅根、側柏葉、山梔等同用。

28、牡丹皮治刀傷後內出血。用牡丹皮研細,水沖服少許。瘀血自尿中排出。

29、牡丹皮治婦人骨蒸,經脈不通,漸增瘦弱:牡丹皮一兩半,桂(去粗皮)一兩,木通(銼、炒)一兩,芍藥一兩半,鱉甲(醋炙,去裙襴)二兩,土瓜根一兩半,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人,炒)。上七味粗搗篩。每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分溫二服,空心食後各一。(《聖濟總錄》牡丹湯)

【食用方法】

1牡丹皮湯

組成:丹皮6克、赤芍3克、木通3克、萆薢6克、花粉6克、瞿麥6克、澤瀉4.5克、車前6克、甘草1.2克

用法:用苡仁60克,煎湯代水,再入上藥煎服。

主治:濕熱內蘊,移於下焦,小溲混濁作痛。

來源:《醫醇剩義》卷一。

2牡丹皮湯

組成:牡丹皮3兩、干地黃3兩、斛脈3兩、禹餘糧2兩、艾葉2兩、龍骨2兩、柏葉2兩、厚朴2兩、白芷2兩、伏龍肝2兩、青竹茹2兩、芎藭2兩、地榆2兩、阿膠1兩、芍藥4兩。

用法:上(口父)咀,以水1斗5升,煮取5升,分5服,相去如人行10里久再服。

主治:婦人血傷不止,兼五色帶下。

來源:《千金》卷四。

3牡丹散

組成:川升麻、苦梗、薏苡仁、地榆、黃芩、赤芍藥、牡丹皮、北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藥銼散。每服30克,用水1.5升,煎至500毫升,分三次溫服。

功效:清肺排膿。

來源:《普濟方》卷二八六

4牡丹散

組成:人參、牡丹皮、白茯苓、天麻、黃耆、木香、當歸、川芎、辣桂、桃仁(浸,去皮,炒)各22克、白芷、薏苡仁、甘草(炙)各15克

用法:上藥研末。每服9克,井水煎,空腹時服。

功效:益氣活血,散寒排膿。

主治:腸癰冷證,膿潰正虛,腹濡而痛,時時利膿。

來源:《仁齋直指》卷二十三。

5牡丹散

組成:牡丹皮、桂心、當歸、延胡索各30克、莪茂、牛膝、赤芍藥各60克、荊三棱45克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酒75毫升,煎至160毫升,溫服。

功效:化瘀消症。

主治:婦人久虛羸瘦,血氣走疰,心腹疼痛,不思飲食。

來源:《婦人大全良方》卷七

6牡丹皮活血散瘀湯

組成:川芎、當歸尾、赤芍、蘇木、牡丹皮、枳殼、瓜蔞仁(去殼)、桃仁(去皮、尖)各3克、檳榔2克、大黃(酒炒)6克

用法:上藥十味,清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時服。藥滓再煎再服。

功效:活血散瘀。

主治:產後惡露不盡,或經後瘀血作痛,或男子跌打損傷後瘀血流注腸胃作痛,漸成內癰;及腹痛大便燥結者。亦可用以治療委中毒,局部腫痛微硬,屈曲艱難。

來源:《外科正宗》卷三。

【用藥禁忌】

1、血虛有寒,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服牡丹皮。

2、自汗多者勿用牡丹皮,牡丹皮為能走泄津液也。痘疹初起勿用牡丹皮,為其性專散血,不無根腳散闊之慮。《本經逢原》

3、胃氣虛寒,相火衰者,勿用牡丹皮。《得配本草》

4、牡丹皮畏菟絲子。《本草經集注》

5、牡丹皮忌胡荽。《古今錄驗方》

6、牡丹皮畏貝母、大黃。《唐本草》

7、牡丹皮忌蒜。《日華子本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