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甘果
![]() |
牛甘果又名余甘果, 油甘果,也有"油金子"之稱。吃起來又苦又酸,
過後甘涼,十分正氣。目前市場上也有野生牛甘果賣和水果型牛甘果兩種。
與野生牛甘果相比,水果型牛甘果具有果大、肉厚、纖維少、營養豐富、產量高、效益好等特點,
而且吃起來更加甘甜爽口。
基本信息
中文名:余甘果
拉丁學名:Phyllanthus emblica L
別稱:牛甘果, 油甘果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大戟目
科:大戟科
族:葉下珠族
屬:葉下珠屬
種:余甘果
形態特徵
余甘果,高可達10餘米,枝灰褐色。單葉互生,10~23對,排成兩列,着生
於側生小枝上,極似羽狀複葉,葉線狀長橢圓,長2cm,先端圓鈍,葉柄短几乎無柄,
全緣,葉面濃綠色。單性花同株,花黃色,生於小枝中、下部葉腋,雄花多數,
具細長的梗,花被6;雌花少,不具梗,花被6,子房上位,3室。果實扁球形,
呈不明顯的6棱,黃綠色,直徑2~2.5cm,果皮肉質,有酸味,表面光滑有光澤,
內果皮硬骨質,種子6枚,褐色。花期和果實成熟期依類型和地區不同,
花期有春開一次,春秋兩次花和四季開花幾種情況,花期約1~1.5個月,
座果率高。一般早熟品種7月成熟,中熟品種8~9月成熟,
晚熟品種在10月成熟,二次開花的則翌年2月陸續成熟,但集中成熟期在冬季。大小年不明顯。
余甘果又名牛甘果,油甘果,因其吃起來"先苦後甜"得名。市場上也有野生牛甘果賣和水果型牛甘果兩種。
生長環境
余甘子喜光,耐乾旱,忌寒霜,對氣溫要求高,年均溫需達20度、降雨量要
求在1000mm左右,尤其對熱帶,亞熱帶乾熱河谷的生態環境有着很好的適應性。
分布區涵蓋東經70~122、北緯1~29的廣大地域;世界分布範圍來看,
北緣為我國的川、滇、黔交界地區,南緣為印度尼西亞;垂直分布高度為海拔80~2300m,具有很強的對不同海拔高度的適應性。
分布範圍
原產地是中國、印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地。現已經
引種到埃及、南非、肯尼亞、古巴、澳大利亞、美國等地。
其中以中國和印度分布面積最大,產量最多。
在中國主要分布在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熱帶亞熱帶地區。
我國的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雲南、海南儋州、海南瓊中等地等。
主要價值
具有豐富的維生素C、E、B等多種微量元素及礦物質,同時還含有人體所需的14種氨基酸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豐富的有機硒,
尤其是維生素C,每100克鮮余甘果中含維生素C500-1841毫克,
比素有維生素之王的獼猴桃高4倍,比柑桔高25倍,具有多種保健醫療作用。
其他成分
維生素、碳水化合物、有機酸、纖維素、果膠、單寧、蛋白質、生物鹼、磷、
鈣、鐵、鉀、鈉、鞣質{分離可得訶子酸、沒食子酸等),迂台有餘甘子酸、余甘子酚、粘酸等成分。
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簡稱l、12種維生素、18種氨基酸、16種宏量和微量元素。
DOS、vc、鞣質等,因而能明顯提高人體紅細胞 SOD活性,降低血液中LPO含量
主治
潤肺化痰,生津止渴,降低血壓,增進食慾,可治喉炎和乙肝炎,常吃牛甘,有醫療和保健功效,在民間應用廣泛。
功效
能明顯治療和預防胃癌,對乙肝、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等均有較好的療效。
治療咽喉不適、煙酒過度、膽道蛔蟲絞痛等等,更是立竿見影。此外,余甘果的根、莖、葉均可入藥用余甘果葉作藥枕,民間早已廣為流傳。
提取物對葡萄球菌、佶寒桿菌、鄯佶寒桿菌、走腸桿菌、痢癱軒菌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最近幾年,研究者又發現奈甘果具有抗癌作用:北京醫科大學營養與食品衛生教研室時余甘果進行了防癌實驗 實驗結果表明,
余甘采汁對強致癌物 N一亞硝基化合物在動物、
人體內的合成有明顯的阻斷作用,阻斷率達 90%以上。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余甘子"九胺輕身,延年長生"。輕身即為減肥,
延年長生則為抗衰老,而且余甘子可以久服,無 任何副作用中醫學認為,
余甘果味甘苦、性涼。具有清肺刺咽、補益肝腎、化瘟止噘、生津解毒的功教。
可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喉痹、肺熱或感冒風熱、咳嗽咽干、煩熱,並且它的莖葉熬湯泡腳可以治療腳蘚。[1]
食用價值
生吃最好,但是比較苦澀,一般都是醃製後再吃,比較容易入口,[1]
也有做成果醋的,果脯的。營養非常豐富,維生素C是蘋果的100倍,是獼猴桃的5倍,是柑橘的15-20倍。
牛甘果嘹鮮食,還可製作蜜餞、糖果等,現已開發為保健藥品余甘子膠囊。供輔助治療。
醃製方法:先把果子洗乾淨。然後抓鹽,眼睛看見把鹽弄得果子的周圍都覆蓋有一層不用太厚就可以了,
然後再浸泡米酒和酸醋的混合液,使果子放進一個類似罐子的不透光容器里,
讓混合液深度在沒過果子1厘米這樣即可。然後就是等待的時候。
就這樣浸泡至少一個月,直到再次開蓋時果子變成棕黃色。
栽培技術
甘果根系發達,主根深,側根廣,蓄水力強,固土作用好,對土壤條件要求不高,在較貧瘠的土壤中亦能頑強地生長,因此是荒山綠化的先鋒樹種。
以"賤生"著稱。它不怕瘦,紅土、黃土、石礫土,不管 多貧瘠的土壤都能紮根。
它既耐旱又耐澇,多旱的高坡,常被水淹的畦地,照樣春華秋實。
冬季落葉的自我保護機能,還使得它不畏懼霜凍。余甘果幾乎沒有病蟲害,
還特別長壽,200 多年生的老樹如今仍青枝綠葉。野生果實自不待言。
人工栽培也因肥料用量極 少和不用農藥保持了它的天生麗質。
至於每年8月成熟後可在樹上掛果保鮮到次年2月,又不 影響次年產量,在水果家族中是絕無僅有的。
余甘果嫁接育苗,包括種子的採集和處理、播種、砧木苗培育、嫁接、嫁接苗培育,定植、幼年樹營養培育,
樹形的培養,結果樹管理和余甘果採收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