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牛津學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牛津學堂 這裡與英國牛津大學無關,1880年馬偕第一次回加拿大述職,故鄉的人聽到了他八年來的成果而欣喜,卻不忍聽到他訓練學生是「在大榕樹下以蒼空為頂青草為蓆」,在地方報的呼籲下牛津郡的鄉親們共捐 6215 元美金,囑咐馬偕回台後興建一所現代化學校,馬偕也承諾以故鄉為校名紀念鄉親義贊。馬偕回台後,親自選地、設計、督工,由廈門]]進口磚瓦和福杉等建材,於 1882 年 9月完工開學,取名「理學堂大書院」,英文校名Oxford College(牛津學堂)此後成為長老教會培育傳教、醫療和教育的基地。


馬偕自1872年抵淡水後,除在此建立教會、開設醫館服務民眾之外,也以淡水作為其培育教會領導人才之基地。1882年,馬偕自加拿大述職回台後,利用由其家鄉「牛津郡」所得之捐款,建此「理學堂大書院」7月落成,並以同年9月14日開學。馬偕為使學生也成為社會表率,以極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技術啟發學生、引進西方思潮和科學知識以增加學生視野,而成台灣泰西新教育之發祥地。為紀念牛津郡鄉親助學義舉,英文校名為Qxford College而俗稱「牛津學堂」迄今。


牛津學堂是聘本地匠人而建。建材來自廈門。閩南紅瓦屋頂上有寶塔式帽尖、西式門窗和壁上之裝飾最為特殊。牛津學堂雖留有中法戰爭之彈痕,近年在格局上也有所改變,但歷清、日、民國三代至今仍保持原貌,而被指定為二級古蹟保存。 牛津學堂除了是今日台灣神學院的前身,也是淡江中學真理大學創校地以及鎮內兩所幼稚園的搖籃地,在台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目前是台灣北部長老教會的史蹟館。[1]


牛津學堂,是極有趣味的中西合壁建築,模仿四合院農宅樣式,建築匠人因複雜而無法溝通時,則削蕃薯示範,並以糯米烏糖、石灰與砂相拌代替水泥,屋頂上的小塔,一直到有人曲解其意義,其實是教堂的帽尖(pinnale)但他以中式造型取代。 以外牆上中法戰爭時法艦砲擊所留下之彈痕最珍貴,1914年在此增辦淡水中學,所以是台灣第一間西學學堂,也是台灣神學院、淡江中學和真理大學的搖籃地。目前己被長老教會北部大會作為史蹟館。[2]

簡介

牛津學堂建於1882年,一生奉獻給台灣的馬偕博士,以故鄉牛津郡募來的錢所建立,因此又名「牛津學堂」,為百年歷史理學堂大書院。馬偕在台灣四合院屋頂裝上寶塔及十字架,並配上洋窗戶,中西合璧的趣味十足。目前作為馬偕紀念資料館、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史蹟館、真理大學〔前身為淡水工商管理學院〕校史館使用,校園內另有馬偕故居、姑娘樓、牧師樓等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並列為2級古蹟。


牛津學堂又稱為真理學堂大書院。1872年到1880年間,馬偕博士以露天教學的方式,於路邊、榕樹下、溪邊或是海邊傳教,因感於創校之重要性,便於1880返回英國之際,籌募款項。回到淡水後便開始興建學校。「牛津學堂」於1882年落成,是當時教會培訓傳教、醫療、教育等人員的基地。馬偕為了紀念英國人的支援,乃以其故鄉郡名「牛津」來命名,以示飲水思源之意。[3]


牛津學堂頗富中國傳統建築色彩,採用均衡對稱,坐北朝南,正面為三開間,兩側各有護龍,後面並有第二落,形成四合院,今已被拆除。同時屋脊立有八座小佛塔,以代替十字架,今只剩六座,這可能是怕當時民眾無法接受「原罪觀念」而設計的。建材使用清水磚與閩南瓦,皆由廈門運入,其中小紅磚外面刷以油漆,以防風雨,且其尺寸比本地稍扁而且長。三合土則是以蒸熟的糯米,加上石灰與糖漿搗製而成。


相關介紹

1872年到1880年間,馬偕博士以露天教學的方式,於路邊、榕樹下、溪邊或是海邊傳教,因感於創校之重要性,便於1880返回加拿大之際籌募款項,回到淡水後便開始興建學校。 「理學堂大書院」又名「牛津學堂」,於1882年落成,是當時教會培訓傳教、醫療、教育等人員的基地。馬偕為了紀念鄉人的支援,乃以其故鄉郡名「牛津」來命名,以示飲水思源之意。 牛津學堂可說是真理大學、淡江中學等校的搖籃,建築上頗富中國傳統建築色彩,由馬偕博士親自設計,採用均衡對稱,坐北朝南,同時屋脊立有八座小佛塔,以代替十字架。整體建材使用清水磚與閩南瓦,皆由廈門運入,其中小紅磚外面刷以油漆,以防風雨,且其尺寸比本地稍扁且長;三合土則是以蒸熟的糯米,加上石灰與糖漿搗製而成。目前已被列為國家二級古蹟。[4]


景點介紹

牛津學堂又名為理學堂大書院,是馬偕博士於1882年於淡水創立西式現代化的學校,主要做為培育當地傳教人才而設立,而學校組織在歷經多次變遷,後落腳於陽明山上並更名為台灣神學院。馬偕博士待在台灣的期間,深感創設現代化學校的重要,因此返回加拿大故鄉募款籌備,獲得故鄉牛津郡人民的大力支持,當時共募得加幣6,215元做為創校基金。


1881年,馬偕博士再度回到淡水,並選擇了目前牛津學堂的現址興建新校舍,並於1882年完工取名為「理學堂大書院」,為了感懷加拿大故鄉牛津郡人民的幫忙,英文乃命名為Oxford College,所以後人便稱之為「牛津學堂」,此後牛津學堂便成為培育傳教、醫療和教育的基地,同時也是台灣第一個私人博物館。 牛津學堂舊校舍在遷校後仍然存在,1914年在同址增辦淡水中學,淡水中學與真理大學在創校之初也曾以牛津學堂為校舍,目前牛津學堂已被長老教會北部較會做為史蹟館,也被政府列為古蹟。[5]


牛津學堂(理學堂大書院)

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建於1882年,國家第二級古蹟,牛津學堂是直接從英文翻譯而來,其中文名稱為「理學堂大書院」。
  

1880年馬偕第一次回加拿大述職,故鄉的人聽到他8年的成果,也不忍他訓練學生是在「榕樹下以蒼空為屋頂」,在地方報紙的呼籲下,牛津鎮的鄉親們共捐6215加幣囑咐馬偕回台後興建一所現代化學校,並以故鄉「牛津」為名。馬偕回台後,親自選地、設計、督工,由廈門進口磚和福杉,於1882年9月完工,取名為「理學堂大書院」,此後成為教會培育傳教、醫療和教育的基地。
 

1900年馬偕博士因感不久於人世,乃將校長重任交與吳威廉牧師。1914年4月4日,牛津學堂由淡水遷到台北上課,原址由加拿大母會創辦淡水中學校。從此以後兩校各自發展為台北神學校及淡水中學。
 

它是台灣第一間西學學堂,牛津學堂曾一度成為神學院(即現今臺灣神學院之前身 )、淡水中學校(即現今淡江中學之前身),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即現今真理大學之前身)。然無論世局如何變換,牛津學堂確一直屹立於砲台埔上肩負著宣教、教育的神聖使命。
 

牛津學堂是極有趣的中西合璧建築,馬偕模仿四合院農宅,並以糯米、烏糖、石灰與砂相伴代替水泥。屋頂上的小塔一直到今天都還有人猜測其意義。現為本校真理大學校史館、馬偕紀念資料館與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史蹟館。[6]


地址

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32號


營業(開放)時間

真理大學/洽詢電話 02-26212121
真理大學麻豆校區:台南縣麻豆鎮北勢里北勢寮70-11號
電話:(06)570-3100


交通資訊

公車:可搭乘紅26號、台北─淡水(板橋-萬裏海水浴場)、三重客運(淡海─板橋)或指南客運10路(樹林─淡海)至紅毛城站下車,再步行約3分鐘可達。



視頻

牛津學堂介紹


牛津學堂 大禮拜堂-真理大學 空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UYUAZejhWI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Category:730亞洲史地總論

Category:733臺灣

Category:990遊藝及休閒活動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