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栓藤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牛栓藤科 |
牛栓藤科(學名:Connaraceae R. Br.)是雙子葉植物綱、薔薇目下的一個科。灌木,小喬木或藤本。葉互生,奇數羽狀複葉,有時僅具1-3小葉,小葉全緣,稀分裂,常綠或落葉,無托葉。
花兩性,稀單性,輻射對稱;花序腋生,頂生或假頂生,為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果為蓇葖果,有柄或無柄,沿腹縫線開裂,很少沿背縫線或基部周裂,稀不裂。種子大形,1枚稀2枚,種皮厚,通常有肉質假種皮,胚乳有或無,胚直立,子葉肥厚。
主要分布在非洲及亞洲熱帶地區,少數在亞熱帶地區,極少數分布到拉丁美洲。在中國分布於雲南、廣東、廣西、福建以及台灣等地。
該科植物以藤本為多,樹皮含收斂物質,常作藥用,種子粉碎用作瀉藥,有驅絛蟲之效。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牛栓藤科
- 拉丁學名: Connaraceae R. Br.
- 界: 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薔薇目
- 亞:目薔薇亞目
- 科: 牛栓藤科
- 屬: 24屬
- 種: 約390種
- 分布區域: 非洲及亞洲熱帶地區
- 命名者及年代: R. Br.,1818
目錄
- 1 植物學史
- 2 形態特徵
- 3 產地生境
- 4 下級分類
- 5 主要價值
植物學史
該科的系統位置,各家認識頗不一致,有人認為介於豆科與薔薇科之間,列入薔薇目之末或豆目之始,因其常具有單心皮和奇數羽狀複葉,但因其典型的五基數雌蕊和不存在托葉而有區別(H. Melchior 1964;A. Cronquist 1981);有人認為應列入五椏果目,因其具有離生雌蕊和帶假種皮的種子,但其區別在於羽狀複葉稀具一小葉(J. Hutchinson1964);也有人認為與漆樹科較為接近,但不同在於兩性花,成對的直生胚珠和上位胚根(Bentham & Hooker 1862)。總之這一熱帶植物科的系統位置有待深入研究確定。
在該科中各屬的屬名變更也頗頻繁。但在各屬中,具有羽狀複葉者比較原始,而具有三小葉至一小葉者應視為比較進化。羽狀複葉的各屬萼片排列多為覆瓦狀排列,而少數屬的萼片為鑷合狀排列,有人視為分類上的重要特徵。在花期常具有多心皮,但在後期只有一個心皮形成果實,也有少數的屬只具一心皮,也應視為較進化的特徵,這僅是一般趨勢,不能作為定論。
形態特徵
灌木,小喬木或藤本。葉互生,奇數羽狀複葉,有時僅具1-3小葉,小葉全緣,稀分裂,常綠或落葉,無托葉。花兩性,稀單性,輻射對稱;花序腋生,頂生或假頂生,為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
萼片5,稀為4,離生或在基部合生,常宿存,包圍在果實基部,芽時覆瓦狀或鑷合狀稀拳卷狀排列;花瓣5,稀4,離生稀在中部連合;雄蕊10或5稀4+4,成2輪,內輪雄蕊常較短,或不發育,花絲離生或基部連合,花葯2室,縱裂,內向,花盤小或缺;心皮5(-3)或1,離生,子房上位,1室,花柱鑽狀或絲狀,柱頭近似頭狀;胚珠2枚直立或倒生,常並生,其中1枚較刁、或不發育。
果為蓇葖果,有柄或無柄,沿腹縫線開裂,很少沿背縫線或基部周裂,稀不裂。種子大形,1枚稀2枚,種皮厚,通常有肉質假種皮,胚乳有或無,胚直立,子葉肥厚。
產地生境
主要分布在非洲及亞洲熱帶地區,少數在亞熱帶地區,極少數分布到拉丁美洲。在中國分布於雲南、廣東、廣西、福建以及台灣等地。
在中國廣東各地的荒山、山嶺、路旁等地都可以看見。
下級分類
該科全世界有24屬,約390種,中國有6屬9種。該科模式屬為牛栓藤屬(ConnarusL.)
主要價值
該科植物以藤本為多,樹皮含收斂物質,常作藥用,種子粉碎用作瀉藥,有驅絛蟲之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