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牛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牛可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牛可,男,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人物履歷

學位或學歷

博士,1998年7月

任職簡歷

1998年獲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北京大學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主任。曾作為哈佛燕京學者(2004-2005學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富布賴特高級訪問學者(2011-12學年)在紐約大學、洛克菲勒檔案中心從事研究。

研究興趣

現代化/發展理論和進程,冷戰史,美國社會科學史、高等教育史和智識生活史,美國國家構建(state building)等領域和問題,有多項論文和譯著發表。

學術成果

專著

1. 董正華、趙自勇、莊禮偉、牛可,《透視「東亞奇蹟」》,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論文

  • 1. 美國精英的特性與生成機制,《文化縱橫》,總第2期,2008年11月
  • 2. 當代中國現代化的轉型,《黨政幹部論壇》,2008年第一期
  • 3. 士志於道——羅榮渠學術生命中的社會關懷、歷史學特性和多學科方法,《社會科學論壇》,2007年第2期
  • 4. 自由國際主義與第三世界——美國現代化理論興起的歷史透視,《美國研究》,2007年第1期
  • 5. 權力與良知:加爾布雷斯的政治,《開放時代》,2006年9月號
  • 6. 台灣經驗:形成與嬗變,梁志明主編,《東亞的歷史巨變與重新崛起——東亞現代化進程研究》,香港社會科學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 7. 國家安全體制與冷戰知識分子,《21世紀》(香港),2003年10月號
  • 8. 現代化理論塑造美國對第三世界政策,《現代化研究》(第二輯),商務印書館,2003年6月
  • 9. 論台灣發展導向政權的形成,牛大勇、臧運祜主編,《中外學者縱論二十世紀中國》,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 10. 歷史對發展意味着什麼,《現代化研究》,第一輯(創刊號),商務印書館,2002年10月
  • 11. 美援與戰後台灣經濟改造,《美國研究》(季刊),2002年第3期(9月),該文改名為「論台灣發展中的美國因素」,收錄入黃安年、任東來、楊玉聖主編,《美國史研究與學術創新》,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年
  • 12. 世界體系與台灣發展,《北大史學》(8),2001年12月(該文收錄於《兩岸青年學者論壇2000年東華大學研討會論文集》)
  • 13. 東亞發展研究的回顧與反思,《戰略與管理》,1998年第3期
  • 14. 美國與戰後太平洋貿易網,何芳川主編,《太平洋貿易網500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 ◎譯著:
  • 1. 合譯,帕爾默、科爾頓,《近現代世界史》,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待出
  • 2. 選編,合譯,《大學理念與人文學》,哈佛燕京學社學術系列,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年
  • 3. 寧科維奇,「範式失落:文化轉向與美國外交史的全球化」,華東師範大學國際冷戰史研究中心,《冷戰國際史研究》(II),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 4. 霍華德·威亞爾達著,合譯,《新興國家的政治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 5. 陶文釗主編,合譯,《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
  • 6. 雷迅馬著,牛可譯,《作為意識形態的現代化》,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
  • 7. 編譯,「美國國際冷戰史研究博士論文摘要(1994-2000)」,北京大學現代史料研究中心編,《國際冷戰史研究資料》,2002年
  • 8. 王賡武,合譯,《王賡武自選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 9. 沃勒斯坦著,合譯,《現代世界體系》,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獲獎情況

教學獎

2001年度北京大學安泰獎教金

社會職務

《現代化研究》常務編輯

2001年1月以來參加的國際國內學術會議:

2001年5月,"二十世紀的中國:新觀點與新材料"國際學術討論會,北京

2001年8月,"冷戰與中國"國際學術討論會,成都

2002年4月,現代化論壇討論會,北京

2004年1月,"二十世紀美國與亞洲的戰爭與衝突"全國學術討論會,哈爾濱

課題研究

1. 國家教委「八五「重點科研項目「太平洋貿易網500年」,主持人何芳川

2. 國家社科基金「九五」重點項目「東亞的歷史巨變與重新崛起」,主持人羅榮渠、梁志明

3. 上海市社會科學重大項目「美國對華情報評估解密檔案的整理與研究」,主持人沈志華

4. 教育部社會科學重大項目「冷戰時期美國重大外交政策研究」(承擔「國家安全國家的創生」部分),主持人王緝思、牛軍[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