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片狀馬氏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片狀馬氏體

片狀馬氏體主要形成於含碳量較高的鋼中,又稱為高碳馬氏體;因其形成於200℃以下的低溫,故又稱低溫馬氏體;因其精細(亞)結構為大量孿晶,故又稱其為孿晶馬氏體。這種孿晶在靠近馬氏體片的邊界處消失,不會穿過馬氏體邊界,而邊界上的亞結構則為複雜的位錯網絡,現已查明:馬氏體片的中脊仍是密度更高的極細孿晶。

簡介

片狀的馬氏體的空間形態為雙凸透鏡狀。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的乃是截面形狀,因試樣磨麵對每一馬氏體片的切割角度不同,故有針狀、竹葉狀,所以又稱針(竹葉)狀馬氏體,馬氏體片之間不平行,相交成一定角度(如60°、120°)。 在原奧氏體晶粒中,首先形成的馬氏體片是貫穿整個晶粒的,但一般不穿過晶界,只將奧氏體晶粒分割,以後陸續形成的馬氏體由於受到限制而越來越小。所以片狀馬氏體的最大尺寸取決於原奧氏晶粒大小,原奧氏體晶粒越粗大,馬氏體片越大,反之則越細。當最大尺寸的馬氏體片小到光學顯微鏡無法分辨時,便稱為隱晶(或稱為隱針)馬氏體。通常,淬火得到的組織是高硬度、高脆性的片狀馬氏體。近年來,由於電鏡等測試技術的應用,發現低碳鋼在強烈淬火中可得到另一種強度和韌性都好的馬氏體,生產上稱為低碳馬氏體。在顯微鏡下,高碳馬氏體常呈針狀或竹葉狀,其實這是馬氏體的截面形狀,它的立體形狀象薄片的雙凸透鏡。當金相試樣的磨光面與馬氏體片偶爾平行時,馬氏體呈片狀,稱為片狀馬氏體,其形態如下圖《示意圖》所示。

評價

每個馬氏體片都限制在一個奧氏體晶粒內,不能穿過晶界。在一個晶粒內,最先形成的一片馬氏體片(馬氏體針),往往貫穿整個晶粒,將晶粒分割為二,尺寸常比較大。相繼形成的受到晶界和先形成馬氏體片的阻礙,尺寸都比較小,而且相交成一定角度。各馬氏體片之間則是沒有轉變的殘餘奧氏體。生產上常將淬火鋼的最大馬氏體針的尺寸,用來表示奧氏體晶粒大小。含碳量小於0.3%(有的資料為0.6%)的鋼,淬火組織可全部為板條狀馬氏體;含碳量大於1.0%的鋼,淬火組織可全部為片狀馬氏體;含碳量為0.3~1.0%的鋼,常同時含有兩種馬氏體。在一般條件下,只有含碳量為0.2%以下的鋼,才可獲得全部板條狀馬氏體,碳含量為0.8%的鋼,即可為全部片狀馬氏體當實際熱處理時,因奧氏體化溫度較低,上述形態控制因素的作用增強,因而在試樣的隨機磨製面上,馬氏體片的分布呈現無序狀態。但是,應該看到:馬氏體片的空間結構一直都是有規則的,僅僅是低溫淬火時,馬氏體有規則組合的空間變小,有規則組合的程度變弱,所以在普通的試樣觀察面上顯現不出馬氏體的有規則的空間結構。當然,光學顯微鏡的分辨率較低也是主要原因之一。[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