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燕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燕墩

燕墩又稱「煙墩」,是一座上窄下寬、平面呈正方形的墩台,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永定門外鐵路橋南側。始建於元代,據文獻記載,元、明兩代北京有五鎮之說,南方之鎮即為燕墩。因南方在「五行」中屬火,故堆烽火台以應之。燕墩在元代始建時,只是一座土台,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修築外城時,才包砌以磚。燕墩上豎有清乾隆皇帝御製碑一座,是北京著名碑刻之一,1984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日下舊聞考》記載,「燕墩在永定門外半里許,官道西」。清代楊靜山的《燕墩》詩中有云:「沙路迢迢古蹟存,石幢卓立號燕墩。大都舊事誰能說,正對當年麗正門」。在清朝時,燕墩成為了民間燕京八景之一——石幢燕墩。這一景是民間燕京八景中還存在的一景,實屬罕見。燕墩始建於元代。據文獻記載,元、明兩代北京有五鎮之說,南方之鎮即為燕墩。因南方在「五行」中屬火,故堆烽火台以應之。燕墩在元代始建時,只是一座土台,位置在大都麗正門外。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修築外城時,才包砌以磚。燕墩是一座下廣上狹、平面呈正方形的墩台,台底各邊長14.87米,台面長13.9米,台底至台面高約9米。台頂四周原有高約1米的女牆,現已毀沒。墩台西北角有石門兩扇,入門後拾階可登,歷45級,通達台頂。台頂正中是一座正方形石壇,壇上立方石碑一座,高約8米。碑下部為束腰須彌座,台座四周各雕花紋五層,分別為雲、龍、菩提珠、菩提葉等圖案,束腰部分用高浮雕持法精雕出24尊水神像,均袒胸裸足跌座于海水之上,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充分顯示出古代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藝。碑上部覆蓋四角攢尖頂方形碑蓋,四脊各雕出一龍,龍身作波曲奔騰狀,龍昂首上揚,似欲飛奔奪寶頂。碑體南、北面分別鐫刻乾隆十八年(1753年),漢、滿文字對照的《御製皇都篇》和《御製帝都篇》,皆出自乾隆手筆。它以益譽的文筆,磅礴的氣勢,讚美了北京險要的地理形勢、國泰民安的情景,溢滿為封建王朝歌功頌德的內容。燕墩碑文是記述北京幽燕之地的徽記,堪稱為北京的史記篇。

評價

燕墩的磚台下寬上窄,平面呈正方形,台底邊長約15米,台頂長約14米,台高約9米。台頂正中是一座正方形石台,台上立一正方石碑,高約8米。碑座束腰部分用高浮雕持法雕出水神像24尊,均袒胸裸足跌座于海水之上,須彌座四面各雕花紋5層,分別為龍、雲、菩提珠、菩提葉、牛頭馬面及佛像,四角也各刻佛像1尊。碑身每面寬1.58米,高7.5米,南、北碑面四周刻以雲狀花紋。南面刻有《御製皇都篇》,北面刻有《御製帝都篇》,均為清乾隆十八年(1753)御筆,漢、滿文對照。每面漢字8行,陰文楷書。碑文記述北京幽燕之地的徽記。碑頂有石檐,檐下有石雕3層,碑頂為四角攢尖頂,四脊各有一龍。[1]

參考文獻

  1. 燕墩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