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熊衛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熊衛民
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

熊衛民,男,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

人物簡歷

1993—1997 華中農業大學植物保護系,獲農學學士學位

1997—1998 在湖北力特公司深圳辦事處任工程員

1999—2002 北京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獲哲學碩士學位

2002—2003 在科學時報社任編輯、記者

2003—2004 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工作,任流動人員

2004—2007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

2007.7—2010.1 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員

2010.2-2015.7 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工作,任副研究員

2011.1—2012.1 劍橋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訪問學者

2015.8—2016.3 在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工作,任副教授

2016.3—2022.9 在中國科技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工作,任特任教授(2016年4月獲得博士生導師資格)

2022.10-今 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工作,任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

當代中國科學技術史、高等教育史、口述史、科學技術與社會

社會職務

中國科學院青聯委員(第三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當代科技史研究會理事

北京科學史與科學社會學學會常務理事

中華口述歷史研究會常務理事

中國科技史學會工業考古與工業遺產研究會理事

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化學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學術成果

科學史期刊論文

1. 陳長玉,熊衛民*.諾貝爾獎委員會考慮過授獎給趙忠堯嗎.科學文化評論.2022(5):89-103.

2. Zuoyue Wang & Weimin Xiong (2021) Hongye Fan: A Pioneer in the Historical Studies of Science in Modern China,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15:381–385.

3. 熊衛民.劉達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科學文化評論.2021(3):65-78.

4. 賀崧智,熊衛民*.網絡音頻在中國的產生和發展[J].科學文化評論, 2020,17(05) : 93-106.

5. 張雲涵,熊衛民*."雞血療法"的醫學研究始末[J].中華醫史雜誌, 2020,50(04) : 214-224.

6. 高習習,熊衛民*.勒柏辛斯卡婭「新細胞學說」在中國[J].科學文化評論,2019,16(05):37-55.

7. 熊衛民,任安波.思考中國科研的瓶頸——朱學良研究員訪談錄[J].中國科技史雜誌,2018,39(04):467-482+505.

8. 熊衛民、姚琴.從生物物理繫到生命科學學院——施蘊渝院士訪談錄[J].科學文化評論.2018(4):71-92.

9. 熊衛民. 為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能出人才[J]. 科學文化評論, 2018(3):52-69.

10. 任安波、熊衛民*.施履吉與北京生物學實驗中心——紀念施履吉院士誕辰100周年座談會[J].科學文化評論.2017(6):68-86.

11. 熊衛民.「人工合成生命」系列課題的提出(1965-1968)[J].工程研究.2017(5):490-503.

12. 熊衛民.憶1956年錢學森首次訪蘇——吳鴻慶先生訪談錄[J].科學文化評論.2017(1):74-81.

13. 熊衛民.引入新學理 改造舊學科——范岱年訪談錄.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2):11-19.

14. 熊衛民.為中國現代科學史研究鋪路——樊洪業先生訪談錄.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1-12.

15. 王聰、熊衛民*.中國科學院的整頓與學術領導的恢復——葛能全先生訪談錄[J].科學文化評論.2016(6):64-78.

16. 熊衛民.1960年的超聲波化運動[J].科學文化評論.2014(3):41-64.

17. 熊衛民.中西科學社團的交流(1949-1982)——以中國生物化學(委員)會為例[J].科學文化評論.2013(2):50-72.

18. 熊衛民.試論口述史文章的仿真度[J].中國科技史雜誌.2009(3):302-307.

19. 熊衛民.胰島素晶體結構測定研究的歷程(1965-1972)[J].中國科技史雜誌.2008(3):211-227.

20. 熊衛民.科學是不是價值中立的[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4(3):9-10.

21. 楊小華、熊衛民*.王應睞與中國現代生物化學人才[J].科學文化評論. 2015(4): 94-110.

22. 熊衛民.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早年的人和事——李毓昌教授訪談錄[J].史林.2016增刊:79-90.

23. 熊衛民、王作躍.從留學美國到大煉鋼鐵——傅君詔先生訪談錄[J].當代史資料.2016(3):13-24.

24. 熊衛民.二十世紀50年代初我參與的政治運動——范岱年先生訪談錄[J].當代史資料.2016(1):15-24.

25. 張藜、熊衛民.對我院60年來教育工作的歷史回顧[J].院史資料與研究.2015(4):1-40.

26. 薛攀皋、熊衛民*、張志會.中國科學院學部的定位與調整:以生物學部為例[J].科學文化評論. 2015(3): 7-27.

27. 范岱年、熊衛民*.于光遠與自然辯證法在中國的發展[J].科學文化評論. 2015(2): 95-110.

28. 熊衛民.在科學和宣傳之間——何祚庥院士訪談錄[J].中國科技史雜誌.2015(1):89-103.

29. 曹效業、熊衛民、王揚宗.關於中國現代科技發展歷史的反思[J]. 科學文化評論.2014(1):5-24.(《新華文摘》轉載,2014(13):138-144.)

30. 熊衛民.中國科學院內的老浙大人——范岱年先生訪談錄[J].科學文化評論.2013(4):84-107.

31. 熊衛民、王麗娜、李欣欣.早期的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談慶明研究員訪談錄[J].中國科技史雜誌.2013(1):78-93.

32. 熊衛民、張志會.加州理工學院和中國留學生——鄭哲敏院士訪談錄[J].科學文化評論.2012(6):101-117.

33. 熊衛民.中外科學交流的恢復——胡亞東研究員訪談錄[J].科學文化評論.2012(5):106-115.

34. 熊衛民.中國科學院教育史上的幾件大事——馬先一教授訪談錄[J].中國科技史雜誌.2009(2):165-179.

35. 方黑虎、熊衛民、張志輝.獻身科教 潤物無聲——原中國科大黨委書記余翔林教授訪談錄[J].科學文化評論.2009(1):73-88.

36. 薛攀皋、熊衛民*.在科學與政治之間:1964年的北京科學討論會[J].科學文化評論. 2008(2):58-70.

37. 熊衛民.回顧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工作——王貴海研究員訪談錄[J].科學文化評論. 2007(6):90-104.

38. 薛攀皋、熊衛民*.自主與干預:心理學科在中國(1949-1976)[J].科學文化評論.2006(4):111-121.

39. 熊衛民.五六十年代的科研管理幹部與科學家——羅登先生訪談錄[J].中國科技史雜誌.2005(3):257-265.

40. 熊衛民.衛新成教授談「文革」中胰島素晶體結構的測定工作[J].中國科技史料.2004(3):262-278.

41. 熊衛民.人類世之反思——訪劉東生院士[J].科學文化評論.2004(2):101-110.

42. 熊衛民.自由之精神 獨立之人格——訪鄒承魯院士[J].科學文化評論.2004(1):107-122.

43. 熊衛民.北京大學的胰島素合成工作——施溥濤研究員訪談錄[J]. 中國科技史料.2003(3): 264-278. (《生命科學》轉載,2015(6):740-754)

44. 熊衛民.回顧胰島素的合成——杜雨蒼研究員訪談錄[J].中國科技史料.2002(4):323-334.

45. 熊衛民、王克迪.胰島素人工合成課題的提出[J]. 中國科技史料.2002(1): 1-8.

報刊文章

46. 熊衛民.從合成蛋白質到合成核酸 .中國科學報 .2021-7-22.

47. 熊衛民.中國科學院內的高等教育——余翔林教授訪談錄.返樸.2021-3-26.

48. 熊衛民.被社交媒體「控制」的人.中國科學報.2021-3-18.

49. 熊衛民、賀崧智.1980年代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合肥的崛起——專訪前副校長辛厚文. 返樸.2021-1-26.

50. 熊衛民.中國留學活動的重新開啟.知識分子.2020-12-18

51. 熊衛民.樊洪業先生的成就和遺憾.南方周末.2020-09-06.

52. 熊衛民.人類能否控制住自己造出來的東西.中國科學報.2020-1-9.

53. 熊衛民.鄒承魯——一個直言的科學家.賽先生.2019-11-23.

54. 熊衛民.如何提升口述歷史文章的質量.《史林》增刊2018.182-185.

55. 熊衛民.口述史工作的一種進路.民主與科學.2018(1):78-80.

56.熊衛民.那句「如果」,當時沒人聽懂.大家.2018-04-07.

57.熊衛民、王聰.學術領導在中國科學院的恢復與加強——葛能全先生訪談錄.《史林》增刊2018.97-108.

58. 熊衛民.我為什麼反對內陸核電——何祚庥院士訪談錄.當代史資料.2018(2):79-84.

59. 熊衛民.我腦海中的李佩先生.社會科學論壇.2017(12):124-129.

60. 熊衛民.范岱年和許良英.當代史資料.2017(4):67-69.

61. 任知恕,熊衛民.我所參與的中科院人事和教育工作[J].江淮文史,2017(04):95-107.

62. 熊衛民.如何提升口述史的可信度. 社會科學論壇.2016(10):101-111.

63. 熊衛民.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反思.民主與科學.2015(6):26-30.

64. 熊衛民.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的歷程. 生命科學. 2015(6): 692-708.

65. 熊衛民.遊動在一網無遺的時代——評自媒體對中國的影響.社會科學論壇.2015(3):98-105.

66. 熊衛民.1960,瘋狂的超聲波運動.中華遺產.2015(1):103-111.

67. 熊衛民.改變中國留學歷史的兩封信.南方周末.2014-11-20.

68. 熊衛民.副總理緣何過問中學老師批判科學家.賽先生. 2014-09-29.

69. 熊衛民.從20世紀50年代的消滅麻雀運動看科學決策.見:周立軍主編.我們家縱橫10000米.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242-261頁.

70. 熊衛民.重啟留學的前前後後.中華遺產.2014(8):144-149.

71. 熊衛民.巴甫洛夫學習運動中的一場風波.中國科學報.2014-03-07.

72. 熊衛民.麻雀的悲歌.南方周末.2013-11-15.

73. 熊衛民.右派妻子的苦與痛——紀念王來棣先生.南方周末.2013-01-18

74. 熊衛民.馬大猷之問.中國科學報.2012-8-27.

75. 熊衛民、岳颺.1958年,中國科學家的選擇.中華遺產.2011(5):78-97.

76. 熊衛民.科學家靈魂紀念館.中國新聞出版報. 2010-12-22.

77. 熊衛民.科學界的「牛棚雜憶」.中華讀書報.2010-01-06.

78. 熊衛民.為後人存信史.科學時報.2009-7-16.

79. 熊衛民.鄒承魯先生的未了心愿.科學時報.2006-11-30.

80. 熊衛民.敢說真話的老人鄒承魯.中華讀書報.2006-11-29.

81. 熊衛民.人工合成胰島素背後的「大兵團作戰」.黨史縱橫.2006(1):41-43.

82. 熊衛民.評《束星北檔案》.南方周末.2005-12-29.

83. 熊衛民.解密人工合成胰島素.中國青年報.2005-11-23;2005-11-30;2005-12-07.

84. 熊衛民.鄒承魯院士談西南聯大學生兵遠征往事.南方周末.2005-06-30

85. 熊衛民.抗戰時的中國科學家.科學時報.2003-07-04.

86. 熊衛民.中國科學院與留學大潮的開啟.民主與科學.2009(6):29-33.

87. 熊衛民.1958年,中國科學家的選擇與遭遇.社會科學論壇.2010(12):136-147.

88. 熊衛民.不該遺忘胡先驌.書屋.2010(8):35-39.

89. 熊衛民.馮德培巧護劉育民.科苑人.2011(2):51-54.

90. 熊衛民.廣州會議對科技大躍進的反思.炎黃春秋.2009(8):51-56.

91. 熊衛民.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消滅麻雀運動.社會科學論壇.2012(8):179-195.

92. 熊衛民.中外人工合成胰島素比較.炎黃春秋.2006(1):32-35.

93. 熊衛民.口述史的特點、功能和局限性.見:周新國編:中國口述史的理論與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9月,120-131.

94. 傅君詔,熊衛民*,王作躍.一段塵封的歷史:北京鋼鐵工業學院與土法煉鋼.知識分子.2017-3-4.

95. 李毓昌,熊衛民*.錢學森曾加入美共.思考者iThink.2017-2-20

96. 蔡德誠,熊衛民*.揭秘錢學森四次打壓《科技導報》:討論三峽工程成導火索.賽先生.2015-01-08.

97. 熊衛民、岳颺.麻雀之殤.中華遺產.2012(10):97-111.

98. 彼特·福布斯著,熊衛民*譯.動物的超視覺騙術.環球科學2011(6):82-85.

99. 沈善炯、熊衛民*.科學離不開民主,民主離不開科學.民主與科學.2010(1):19-23.

100. 沈善炯、熊衛民*.《我的科學生涯》補遺.見: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當代史研究中心編.中國當代史研究(第1輯).九州出版社.2009年4月,311-322.

101. 薛攀皋、熊衛民*.回顧「12年科學發展規劃」 .民主與科學. 2009(5):24-29.

102. 薛攀皋、熊衛民*.追憶廣州會議.科技中國.2006(11):8-13.

103. 巴延年、桂世茂、熊衛民*.政治風浪中的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社會科學論壇2006(4): 84-99.

104. 鄒承魯、熊衛民*.從人治到競爭優勝體制. 邯鄲學院學報.2006(3):7-12.

105. 李根培、熊衛民*.早期的胰島素晶體結構測定工作.社會科學論壇.2005(11上):125-142.

106. 薛東、熊衛民、雷朝亮、榮秀蘭.青麩楊冬剪對春梢百葉鮮重影響的研究. 中國林副特產.1998(2):1-2.

學術專著

1、熊衛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六十年》.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18年.

2、熊衛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訪談錄》.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18年.

3、熊衛民.《行走在革命、科學與哲學的邊緣——范岱年口述自傳》.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7年.

4、熊衛民.《科研管理四十年——薛攀皋訪談錄》.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7年.

5、熊衛民.《對於歷史,科學家有話說》.北京:東方出版社.2017年.

6、熊衛民.《金黴素·牛棚·生物固氮——沈善炯傳》.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年.

7、熊衛民整理.《沈善炯自述》.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

8、熊衛民訪問整理.《從合成蛋白質到合成核酸》.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

9、張藜,熊衛民,郭金海等.《中國科學院教育發展史》.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

10、熊衛民,鄒宗平.《鄒承魯傳》.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

11、熊衛民,王克迪.《合成一個蛋白質》.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5年.

12、熊衛民.《反思科學技術》.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4年.

科研項目

1. 鄒承魯院士研究,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所長基金,7萬元,2003-2006

2. 中國生物化學(委員)會與西方科學社團的交流(1956-1979),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基金,3萬,2010-2012

3. 沈善炯院士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項目,30萬元,2010-2012

4. 「中國科學院院史編撰與研究」之「人物傳」,中國科學院規劃與戰略研究專項之子項目,75萬元,2011-2015

5. 「中國科學院院史編撰與研究」之「院史訪談」,中國科學院規劃與戰略研究專項之子項目,100萬元,2011-2015

6. 加州理工學院與近現代中國科技的發展,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重點培育方向項目,7萬元,2013-2015

7. 分子生物學在中國的興起(1958-1982),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史青年人才研教特別支持項目,16萬元,2015-2017

8. 生命科學學院院史的編纂和研究,中國科大北京新創校友基金會,60萬元,2015-2018

9. 主要發達國家2006年以來公民科學素質概念變化研究,中國科學院大學,7萬元,2017.9-2018.9

10. 環境科學領域科普作品歷史研究,中國科普研究所,12萬元,2018-2020

11. 中國近現代科學史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5萬元,2017-2020

12.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六十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50萬元,2020-2025

13. 「口述歷史理論與實踐」教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5萬元,2020-2022

獲獎情況

1、2020年,中國科大—興業證券教育獎

2、著作《對於歷史,科學家有話說》被「南方周末」評為2017年度好書(非虛構類),被「中華讀書報」評為2017年3月月度好書。

3、由樊洪業先生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叢書第一輯共有九種著作,熊衛民訪問、整理了其中兩種,書名分別為《從合成蛋白質到合成核酸》和《沈善炯自述》。2010年,該叢書先後獲得了科學文化與科學普及優秀圖書佳作獎、第五屆吳大猷科學普及創作類佳作獎、中華優秀出版物圖書獎、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圖書獎提名獎。

4、2010年,著作《從合成蛋白質到合成核酸》獲得「文津圖書獎」提名。

5、2005年,專著《合成一個蛋白質》獲得「科學時報讀書杯」2005年度科學文化·科學普及佳作獎、華東地區2005年度優秀教育圖書三等獎,並獲該年度「文津圖書獎」提名。

6、2004年,任記者時的作品「科普理論和實踐系列報道」獲得由國家科學技術部、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聯合頒發的第三屆中國科技新聞獎三等獎。[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