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點絳唇·桃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點絳唇·桃源》

作品名稱: 《點絳唇·桃源》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秦觀

別稱:淮海居士山抹微雲君

《點絳唇·桃源》是北宋文學家、儒客大家秦觀的詩詞。[1]

此詞是寫秦觀在遭受一連串政治打擊,經受了人間種種坎坷之後,抒發他厭倦現實黑暗世界,嚮往世外桃源的思想感情,表現他 對現實世界的不滿。

紹聖元年(1094),"窮凶稔悉"的新黨章惇被起用為相。他握政伊始,即廣興黨籍,大肆打擊元佑時舊黨的大小在朝之臣,蘇軾黃庭堅等皆遭貶謫,秦觀也未能倖免。他始由國史院編修貶為杭州通判,途中再貶為監處州(今浙江麗水縣)酒稅。紹聖三年,又被削秩徙放到郴州(今湖南郴州市)。這一連串巨大的打擊使得秦觀陷入一種蒙受壓抑而不能自拔的濃重悲哀之中。這首《點絳唇·桃源》作於詞人貶居郴州時。

詩詞正文

白話譯文

我酒醉後架着小船,在湖中蕩漾,聽任流水把小船推向花草深處。現實世界的名利纏身,不能解脫,沒有辦法在這如花的仙境住下去。

煙水茫茫,籠罩在夕陽的餘輝里。兩岸的青山排列無數,晚風吹來,落花如雨,竟然不記得來時走過的路了。

文字賞析

上片"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這個"花深處",就是指桃源。在郴州,詞人為了排憂遣恨,不得不借酒解愁。醉眼朦朧之中,詞人受潛意識的支配,仿佛覺得自己划起了小舟,正輕鬆自如地隨着溪流浮泛,朝桃花源進發。路上,"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桃花源記》)。

詞人十分欣喜,他左顧右盼,不知不覺中,已"林盡水源",來到了"花深處"。閱讀這兩句,關鍵是要抓住"醉"這個核心詞語。醉入夢鄉,本是常事,所以說這兩句是寫夢境幻象。"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是詞人神志清爽後的抱恨之言。塵緣,本為佛教名詞。佛教認為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是污染人心、使生嗜欲的根源。秦觀在這兒是借指世俗之事,如名利一類。假如自己不出來求仕為宦,就不至於有此時的遷謫之禍,這就是"塵緣相誤"。而此刻身受官府羈絆,即使想找一個類似於"桃花源"的遠僻之地平安度日也不可得--這就是"無計花間住"。

下片"煙水茫茫"四句,乃是詞人有意識地擇取人世間的四種淒涼景象,來影射他黯淡、感傷的心境。"煙水茫茫",則前途渺遙可知;"千里斜陽暮",暗示着詞人的處境將每況愈下;"山無數",正是阻力重重、難回朝廷的象徵;"亂紅如雨",就是說美好事物正在橫遭摧折。這四種景象並集一起,凝現出巨大的藝術感染力。詞人雖無片言隻語關涉愁苦,而愁苦、失望之情已溢滿紙面。結句"不記來時路",源於《桃花源記》。陶潛說,武陵漁人出桃花源後,在返家的路上處處作了標誌,"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這個結句正暗應了題目和開頭,道出了詞人夢醒之後無路可走的窘境和苦況,表達了他"抽身退步悔已遲"和"世外桃源不可得"的愁怛心緒。

這首詞所反映的思想,是作者由於無端遭受打擊,導致了他對現實的不滿,並由此產生了對世外桃源的嚮往。但有的評論者認為句句都有暗寓,這只能是一種猜測。此詞所表現出的那種迷離恍忽的境界,只是秦觀在藝術上喜歡朦朧美的一種手法而已。

作者簡介

秦觀[2](1049年-1100年9月17日),字少游,一字太虛,別號邗溝居士,高郵軍武寧鄉左廂里(今江蘇省高郵市三垛鎮少游村)人。妻子為徐文美。北宋婉約派詞人,被尊為婉約派一代詞宗,儒客大家,學者稱為淮海居士。

少從蘇軾游,以詩見賞於王安石。元豐八年(1085)進士。元佑初,因蘇軾薦,任太學博士,遷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紹聖元年(1094),坐元佑黨籍,出通判杭州。又被劾以"影附蘇軾,增損《實錄》",貶監處州酒稅。繼迭遭貶謫,編管雷州。元符三年(1100年),復命為宣德郎,放還橫州,卒於藤州(今廣西藤縣)。[3]

作為北宋文學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秦觀一生仕途坎坷。秦觀善詩賦策論,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合稱"蘇門四學士"。尤工詞,為北宋婉約派重要作家。 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託身世,感人至深。長於議論,文麗思深,兼有詩、詞、文賦和書法多方面的藝術才能,尤以婉約之詞馳名於世。著作有《淮海詞》三卷100多首,宋詩十四卷430多首,散文三十卷共250多篇,詩文相加,其篇幅遠遠超過詞若干倍。 著有《淮海集》40卷、《勸善錄》、《逆旅集》等。[4]

視頻

秦觀,人生比詩詞憂鬱

婉約詞大家柳永秦觀1-講解

參考資料

  1. 《點絳唇·桃源》 詩詞名句網
  2. 秦觀簡介 古詩文網
  3. 秦觀:不小心成了「萬人迷」(圖) 快資訊,發布時間;2014年02月08日17:00
  4. 詩詞全集(564)首) 詩詞名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