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點絳唇·詠風蘭

《點絳唇·詠風蘭》

作品名稱: 《點絳唇·詠風蘭》

創作年代:清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納蘭性德

別稱:納蘭成德,納蘭容若

《點絳唇·詠風蘭》是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納蘭性德的詩詞。

納蘭性德詞作現存348首(一說342首),內容涉及愛情友誼、邊塞江南、詠物詠史及雜感等方面,寫景狀物關於水、荷尤多,儘管以作者的身份經歷,他的詞作數量不多,眼界也並不算開闊,但是由於詩緣情而旖旎,而納蘭性德是極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詞作盡出佳品,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譽其為「國初第一詞手」。

本詞描寫的主體風蘭本非富貴之花,而納蘭卻對其情有獨鍾並大加稱羨,體現了納蘭落拓無羈的性格和格高韻遠、獨具特色的詞風。詞中字字刻畫,又字字天然,不即不離,不粘不脫,即「意有寄託,不作死句」。風蘭之形象綽約可見,而又不無詩人性情的處處流露。既詠物又抒懷抱,顯然頗含騷雅之旨,寓有詩人深摯的情懷。[1]

目錄

詩詞正文

譯文

風蘭散發出不尋常的香味,素雅恬淡沒有一絲濃艷浮華。它在秋風中搖曳的姿態猶如凌波仙子輕輕飄逸。

它的葉子如此稀疏,怎麼耐得住那寒冷的清秋呢?於是留取那半縷清香入得畫中,這幅張見陽之風蘭可以堪稱畫中第一了。

賞析

詞以「詠風蘭」為題,副題張刻本作《題見陽畫蘭》,可見此篇為題蘭兼詠物之作。

上闋從香氣和姿態兩方面對風蘭作了精緻靈動的描摹。「別樣幽芬」 言風蘭散發出不尋常的香味,這種清幽典雅的氣息,是那些濃艷的花朵無法與之媲美的。風蘭不僅在香氣上與眾不同,而且形態上很靈動,詞人在此處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將風蘭形容成水上行走的輕盈柔美的凌波仙子一般,飄飄欲去。而東風在這裡顯然不是春風,可以理解為時光,催花開放和呵護花的力量。整句表現了詞人對風蘭的喜愛和讚美,寄託了詞人對這樣美好的風蘭不要去的太快的希望,也表達詞人希望美好的事物能夠長存的美好願望。

下闋則是通過對現實中風蘭美好之易逝的惋惜反襯出詞人對好友所作的風蘭圖的讚美。秋意襲來,風蘭只得「忒煞蕭疏」。「忒煞」一詞寫出了詞人對花之蕭條的惋惜之心。然而儘管風蘭看上去已經太過稀疏,可仍散發出微微香氣。顯然,這裡的「還留取,冷香半縷」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因為這風蘭終究不是自然界的風蘭,只是友人的畫罷了。因張純修當時正令湖南江華,詞人又用借代的手法,用湘江雨來代指友人,而其畫上的風蘭竟然給人一種好似幽香散發的感覺,故此句為意謂見陽所畫之風蘭堪稱畫中第一。至此,讀者方才明白原來這是一闋詠物題蘭之詞。

在這首詞中,詞人運用了聯想的手法來描繪風蘭,並未曾親眼所見,但卻通過友人的一紙風蘭圖對風蘭展開了想象,將風蘭的香氣和姿態表現地淋漓盡致。而結句詞人則點出其創作意圖,為全詞的升華。當詞人在為風蘭的蕭瑟易逝而感傷時,一個「還」字話風一轉,引出只有在好友所作的圖中能保有風蘭的韻姿和清香,使得美好的事物永存。襯托出友人作畫功力深厚,所作風蘭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引人入勝。同時也將建功立業的夙願寄托在友人張純修身上,希望友人保有美好的品質,並在所任職的地方作出一番成績。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2]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3]

納蘭性德生於順治十一年臘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納蘭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這一時期的納蘭性德發奮苦讀,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指導下,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他還把自己熟讀經史的見聞感悟整理成文,編成四卷《淥水亭雜識》,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等知識,表現出相當廣博的學識和愛好。

視頻

清詞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