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點絳唇·詠梅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點絳唇·詠梅月》是南宋詞人陳亮所寫的一首詠物詞,被收入《全宋詞》。

上片寫月光映照着水邊梅影,自己小坐窗前,幽情、暗香交織融會。下片寫清輝幽芳伴我入夢,夢中向千里外的友人致意,並表示即使風雨折磨,自己高潔的情操也不會改變。詞人托物言志,借物抒懷,用月和梅飽經摧殘而品格依舊來表達詞人屢遭打擊而毫不屈服的內心品質。

點絳唇①·詠梅月

一夜相思,水邊清淺橫枝瘦②。

小窗如晝③,情共④香俱⑤透⑥。

清入夢魂⑦,千里人長久⑧。

君知否?

雨僝雲僽⑨倦⑩,格調⑪還依舊⑫。

詞句注釋

①點絳(jiàng)唇:詞牌名,此調因江淹《詠美人春遊》詩中有"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句而得名。

②水邊清淺橫枝瘦:"水邊"句,化用林逋(bū)《山園小梅》詩意。其一云:"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其二云:"雪後園林才半樹,水邊籬落忽橫枝。"橫(héng)枝,指橫向生出的梅枝。

③小窗如晝:形容月光明亮,照得窗前如同白晝。晝,白天。

④共:和。

⑤俱:一起。

⑥透:透出,透過。

⑦清入夢魂:即"魂入清夢"的倒裝,指梅和月的靈魂品質進入了我清幽的夢境。

⑧千里人長久:"千里"句,化用蘇軾《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詞意。

⑨雨僝(chán)雲僽(zhòu):梅月經受雨和雲的折磨。僝僽,折磨。黃庭堅《宴桃源》:"天氣把人僝僽,落絮遊絲時候。"

⑩倦(juàn):指屢次(遭受雨和雲的折磨)。

⑪格調:品格和情調,此處專指品格。

⑫依舊:像以前一樣,指品格不變。

白話譯文

整夜思念着遠方的知音,在清澈的池水邊,橫斜着清瘦稀疏的梅花影子。

小窗外被月光照得如同白晝一樣,那一縷縷情思、一陣陣暗香,都透出在這幽靜的夜晚。

那清淡的月光,那疏梅的幽芳,將伴人進入夢鄉,夢中很可能見到遠在千里外的長久思念的知音。

你知道不,縱然屢遭風吹雨打的摧殘,梅的品格還是依然如故。

創作背景

南宋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冬天,陳亮從浙江東陽趕赴江西探望自己的好友辛棄疾,兩人共商恢復中原、抗擊金軍的大計,並且邀請了另外一位朋友朱熹來到紫溪(江西鉛山南)相聚。陳亮與辛棄疾先是一同遊覽了鵝湖寺(在鉛山東北),後來又趕到紫溪等待朱熹相聚,由於朱熹有事未能前來,陳亮於是便辭別辛棄疾東歸。陳亮走後,辛棄疾作了一首《賀新郎》詞,陳亮看到後,就寫了這首詞來贈答。

作品鑑賞

"一夜相思"一句用擬人手法寫梅花,"相思"竟至於"一夜",表現詞人孤獨寂寞之狀。"水邊清淺橫枝瘦"一句化用"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詩意,既寫梅花的形象,亦暗寫月。"水邊清淺"是梅生長的環境;"橫枝瘦"形容梅花的風韻姿態;"瘦"字照應上句,是"相思"的結果。"相思"是此詞意脈。"相思"不得,故夢;夢不得,故千里尋人,遙致情懷;尋人致語仍難遺繾綣孤寂之情,遂有問;由問而突出梅花在淒雨寒雲之下傲然挺立的清標風神,從而也就抒寫出詞人堅持正義不怕打擊不屈不撓的人格,完成了意境創造。

"小窗如晝,情共香俱透。"這兩句詠月與梅。上句寫月,暗及窗內之人,"如晝"二字描繪了皓潔的月色,月照"小窗",體現出室內人的難眠之意;下句"情"因"相思"而生,"香"從嗅覺上寫梅花,"透"字自月光轉出,而用"共"、"俱"二字將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情景交融。

"清入夢魂,千里人長久。"兩句意蘊豐富。這裡的"清"既指月亮的清輝,亦指梅花的清香;清輝幽芳伴人入夢,體現了夢境的和諧、溫馨。"千里人長久"化用蘇軾《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詞意,寫詞人對遠方友人的祝願,既含有相思之情,又暗中關合一個"月"字,意境綿邈,含蓄委婉。

"雨僝雲僽倦,格調還依舊。"這兩句詠梅言志,先以疑問句突出詞情,繼而寫梅花遭受風雨摧殘而格調還依舊",表現了梅花在風雨中傲然挺立的清標風神。梅花的"格調",正是詞人高潔品質和堅持正義、不怕打擊、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徵。

這首月下詠梅詞,托梅言志,借月抒懷。上片寫月下梅影,橫斜水邊。詞人把梅、月、人有機地結合成一個整體來寫,寥寥數筆,點染出梅花的幽姿清韻、暗香芳魂,也描繪出月亮的清輝,創造了一個清幽溫馨而又朦朧飄渺的境界。通篇寫梅月,卻不道出半個"梅"字"月"字,而能盡得其象外之物,環中之旨,脈絡井井可尋,是一首"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的佳作。這首詞把梅的品格和詞人的心境表達得曲折盡意,饒有餘味。

名家點評

元代文學家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布置開闔,首尾該貫,曲折關鍵,自有成模,未曾隨他規矩尺寸走也。"

清代文學家劉熙載《藝概》:"詠物,隱然只是詠懷。"

近現代學者姜書閣《陳亮龍川詞箋注序》:"語出肺腑,無少矯飾,亦可見其胸襟懷抱。"

作者簡介

陳亮(1143—1194)原名汝能,後改名陳亮,字同甫,號龍川,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婺州以解頭薦,因上《中興五論》,奏入不報。孝宗淳熙五年,詣闕上書論國事。後曾兩次被誣入獄。紹熙四年光宗策進士第一,狀元。授簽書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諡號文毅。所作政論氣勢縱橫,詞作豪放,有《龍川文集》《龍川詞》,宋史有傳。[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