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炙紅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炙紅芪
原圖鏈接炙紅芪

中藥名稱:紅芪

別 名:岩黃芪、黑芪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薔薇目

科:豆科

屬:岩黃耆屬

種:多序岩黃芪

炙紅芪,為紅芪的炮製加工品。 [1]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00-120厘米。根為直根系,粗狀,深長,粗約1-2厘米,外皮暗紅褐色。莖直立,叢生,多分枝;枝條堅硬、無毛,稍曲折。

葉長5-9厘米;托葉披針形,棕褐色干膜質,合生至上部;通常無明顯葉柄;小葉11-19,具長約1毫米的短柄;

小葉片卵狀披針形或卵狀長圓形,長18-24毫米,寬4-6毫米,先端圓形或鈍圓,通常具尖頭,基部楔形,上面無毛,下面被貼伏柔毛。

總狀花序腋生,高度一般不超出葉;花多數,長12-14毫米,具3-4毫米長的絲狀花梗;苞片鑽狀披針形,等於或稍短於花梗,被柔毛,常早落

花萼斜寬鍾狀,長4-5毫米,被短柔毛,萼齒三角狀鑽形,齒間呈寬的微凹,上萼齒長約1毫米,下萼齒長為上萼齒的1倍;花冠淡黃色,長11-12毫米,旗瓣倒長卵形,先端圓形、微凹,翼瓣線形,等於或稍長於旗瓣,龍骨瓣長於旗瓣2-3毫米;子房線形,被短柔毛。

莢果2-4節,被短柔毛,節莢近圓形或寬卵形,寬3-5毫米,兩側微凹,具明顯網紋和狹翅。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產於甘肅六盤山和南部的山地,四川西北部等。生于山地石質山坡和灌叢、林緣等。

性狀

本品為圓形或橢圓形厚片,直徑0.4~1.5cm,厚0.2~0.3cm;外表皮紅棕色,略有光澤,可見縱皺紋及殘留少數支根痕。

切片表面多具曲折裂隙,皮部淺黃色,形成層環淺棕色,木質部淺黃棕色至淺棕色,可見放射狀紋理。具蜜香氣,味甜,略帶黏性,嚼之有豆腥味。

鑑別

取本品粉末7g,照紅芪項下的〔鑑別〕(2)項試驗,顯相同的結果。

炮製

取淨紅芪片,照蜜炙法(附錄Ⅱ D)炒至不粘手。

性味

甘,溫。[2]

歸經

經。

炙紅芪的功效與作用

補中益氣。

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

用法用量

9~30g。

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防潮,防蛀。

摘錄

《中國藥典》

參考資料

  1. 炙紅芪 ,中醫世家
  2. 炙紅芪 ,寶芝林中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