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炒粘圓(許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炒粘圓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炒粘圓》中國當代作家許濤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炒粘圓

在我的家鄉,春節期間家裡來客都會炒一盤粘圓,它是主人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道吉祥「硬菜」,寓意年年團圓。 小時候,我最喜歡吃母親炒的粘圓。它不僅可以當作菜餚吃,還能作為主食充飢,吃後口齒留香,餘味綿長。

小年過後,母親開始籌備過年物資。炒粘圓的主要食材糯米粉那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提前準備好。母親選擇自家產的優質糯米,用篩子篩去裡面的雜質,留下一粒粒晶瑩剔透的糯米,然後將糯米放入木桶里浸泡一夜,使糯米充分吸水膨脹變軟,便於製作糯米粉。

次日早飯後,母親開始搗糯米粉了。她將家中的石臼和臼錘清洗乾淨。石臼是由一塊正方體的大青石雕鑿而成,一百餘斤重,四周雕刻五穀豐登圖案,寓意豐收;兩側則有一對突起的「耳朵」,方便搬運。臼錘也是由石頭製成,一頭稍尖,一頭扁平,一根柳木柄從中穿過。臼柄兩尺余長,經過歲月的沉澱和長久使用,其表面光滑,油光發亮。母親將濾干水分的糯米放入臼窩,然後用臼錘不停地上下搗動。每搗幾下,就用手在臼窩裡抄動抄動,接着再搗。如此反覆幾次後,她將搗碎的糯米盛入籮篩里篩一篩,白花花的糯米粉就從細密的篩網落到圓形的簸箕上。搗糯米粉是體力活,一會功夫,母親的額頭沁出細汗,兩手拿臼錘往下砸的頻率也逐漸慢了下來。我見狀,叫母親休息,讓我來搗糯米粉。母親心疼我,說我年紀小,干不動體力活。就這樣,母親一個人把全部糯米搗完了。

有了糯米粉,母親開始做粘圓了。粘圓子的做法看似簡單,就是將糯米麵和好,搓成鵪鶉蛋大小的圓形,實則不容易。那是一個元宵節的晚上,我們家要做炒粘圓,我非常高興,就纏着母親讓她教我做。母親經不住我的再三懇求,便同意了。我看着她把糯米粉用溫水和好後,便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團和好的麵團搓揉起來,不是長的就是扁的,怎麼也搓不圓,或者大小不一,形狀各異。母親看了一眼說:「粘圓不能做大,大了不易炒熟;也不能太小,小了下鍋易炒糊。」隨後母親手把手教我,手掌不能伸得太平,手也不要捏的太緊,用力要均勻,把麵團放在手心滾來滾去,一個粘圓就這樣做好了。我按照母親的指點,又抓了一小塊麵團做起來,真是熟能生巧,反覆幾次,我終於學會了做粘圓,結果一個比一個好。母親見了,誇我手巧,長大了餓不着。

炒粘圓更是一門技術活,要熱鍋冷油。先把鍋燒熱,然後再加油,把做好的粘圓倒入鍋中,用鍋鏟慢慢翻炒,待粘圓受熱定型後,再加快翻炒速度。粘圓炒好了,表面金黃,裡面軟糯。裝盤後,趁熱在粘圓上撒一層紅糖,糖粒遇熱立刻融化,黏稠的糖水包裹住粘圓,油光放亮,老少皆宜。每逢這道菜上桌,食客都愛吃,每每都是餐桌上第一個「光盤」的菜。 對我來說,一提起炒粘圓,眼前就會浮現出母親忙碌的身影。炒粘圓,是年味,是鄉愁,更是媽媽的味道。[1]

作者簡介

許濤,安徽長豐人。1976年8月出生,1995年12月入伍,2017年5月從武警部隊轉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