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炎黃廣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炎黃廣場炎黃二帝塑像位於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高106米。該工程從1987年開始醞釀籌備,於2007年4月18日舉辦竣工儀式。工程包括塑像、祭壇、炎黃廣場三部分。主體工程———炎黃二帝塑像[1]。單面部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鼻高8米左右。祭壇占地8100平方米左右,共分三層,呈金字塔狀。

廣場簡介

炎黃廣場擁有炎黃二帝塑像面向黃河,背靠黃土(邙山),能夠集中展現炎黃二帝與山河同在、與日月齊輝的恢弘氣勢,達到「黃土、黃河、黃帝」渾然天成的藝術效果,突出體現「依山造像,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炎黃廣場包括塑像、祭壇、炎黃廣場三部分。主體工程--炎黃二帝塑像,單面部面積1000多平方米,鼻高8米。祭壇占地8100平方米,共分三層,呈金字塔狀。廣場共設九鼎,象徵九州統一,江山永固,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另設炎黃賦(范曾)石碑,鍾與鼓,喻:鐘鼓長鳴,炎黃子孫戒驕戒躁,再創輝煌!

傳說

「炎黃」是傳說中上古中國的兩個部落領袖。炎是炎帝,黃是黃帝。炎黃被認為是華夏文明始祖,而漢族(漢朝前為華夏族)則稱為炎黃子孫。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領,黃帝姓公孫、號軒轅氏。他們居住在 中原。與以蚩尤為首領的九黎族發生長期的部落間衝突,最後被迫逃避到涿鹿。

得到黃帝族援助,攻殺蚩尤。炎帝黃帝族聯盟打敗了蚩尤族,正式定居中原地區。而漢族為炎黃子孫。

漢族始祖

黃帝與炎帝[2] ,又與居住在東方的部落、南方的部落一部分逐漸融合,形成了華夏族,漢以後稱為漢族。在當時中原地區的民族和部落中,黃帝族的力量較強,文化也較高 ,因而黃帝族就成為 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黃二帝就成為漢族的始祖。因而,人們往往稱漢民族是「 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炎黃的子孫就成了漢民族的代名詞。

炎黃子孫

炎黃子孫,也稱黃帝子孫,是漢民族的自稱,被稱為華夏兒女.

以下中華民族並不包括所有56個民族,只為敘述方便稱中華民族

傳說中,炎帝與黃帝都被視為華夏民族的始祖。《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今陝西關中漆水河)成,炎帝以 姜水(今陝西關中清 姜河)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我們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

因此,他們是起源於陝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兩個血緣關係相近的部落首領。後來,兩個部落展開 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 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後來的傳說的幾位古帝王一直到夏商周帝王,都被認為是黃帝的直系子孫,連蠻、夷也被納入這個系統。後世的帝王也聲稱他們是黃帝的後裔。幾乎所有的姓氏都將自己的遠祖追溯到炎帝、黃帝或他們的臣子。而接受了華夏文化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等等)也聲稱自己是黃帝子孫、炎黃子孫。

視頻

炎黃廣場 相關視頻

全國民族運動會近萬名運動員齊聚黃河邊炎黃廣場 大聯歡
炎黃廣場炎黃鼎,56個華夏民族圖騰,華夏5000年著名人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