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爐火(范曉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爐火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爐火》中國當代作家范曉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爐火

這裡到八月,霜色就會漫開遍野地鋪開。夜色在闃寂無聲中降臨時,昆都侖河的流水聲,就會在一片宛若淒月的霜色中格外複雜的喧響着。

九零年當我再一次回到昆都侖河旁的包頭市,又一次躺在當地老鄉家的火炕上的時候,昆都侖河格外複雜的濤聲,讓自己糾結一夜輾轉反覆。身體底下燃燒的爐火,不停歇地啪啪濺射火星,一股苦澀的辛辣味,在自己的胸膛像河水一樣翻滾。

窗外靜得像一粒沙塵,只有露珠搖曳着月色,沿弧型的瓦礫,滴滴噠噠敲擊着地面上漫長的時間。自己開始堅信這是一種命運,像我多年前讀到安徒生《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樣。那無法控制的淚珠,簌簌沿眼角的皺紋,噴涌而出。

這個給我童年最大幸福的爐火,此時此刻像天籟深處恢宏的聖歌,喚醒了那多年隱匿着痛苦或麻木的心靈。

當一種類似於雪的白,從北方天空最高處的寂靜向自己猛然襲來的瞬間,更多的記憶卻像幽暗角落裡的爐火燃燒。

它是一種追尋,一種折磨,一種記憶,一種性格,一種與其它風景完全不同的人生。

雪停下來的時候,昆都侖河冰凌的反光把更多月色的白映入屋檐下低矮的窗,陰山下棲居的人們,又一次在遙遠的雪色里,看到了一年又一個春天。

黎明黑暗的屋檐下,風箱在扑撻—扑撻的被奶奶的手反覆拉響,那爐火藍色的焰苗像蛇的信子忽長忽短的舔着鐵鍋暗黑的底部。

這裡很少見到煤炭,更多是一種叫煤泥的煤渣子,是人們經過人工選煤以後,剩下來的泥水。人們會用木頭加一個煤框子,把這種煤泥水和北方有限的黃土攪勻。然後,用煤框子把煤泥水和黃土的攪勻物,打胚經太陽曬乾後,形成一種類似於干煤的可燃物,陰山腳下的家家戶戶把它叫做煤胚。

但對於陰山漫長的春天來講,這種煤胚幾乎太少了,寒冷開始沿着牆角在地窩子裡竄動。最初是窗玻璃上爬滿了帶着凌花的霜,接着潮濕的牆角結了厚厚的冰。

冷,從四面八方撲面而至。雪又會一場接一場呼嘯在蜿蜒着荒草深處的昆都侖河畔。飢餓和寒冷不時把一些體質虛弱的老人,送上了人生終極的歸途。

荒涼的昆都侖河畔,沒幾天就會壘起一座新墳,那白色的幡,在遼闊的雪色里,被狂暴的北方吹得東倒西歪,這一條似乎是靜止的河,是人類更準確的說是那些心懷善良的人們,向大自然交出的一種悲愴的命運。

每當工廠的拉煤車經過昆都侖河岸的時候,都會有一些身着油漬之衣的婦女或一些飢餓的孩子蜂擁而至。當地粗糙的柏油路,把車上裝的煤巔落下來時,他們就會像瘋子或像狼一樣撲上去,伸出污黑的手指去搶地上的煤,因為這是越過漫長冬天的溫暖。

風還會帶着一種刺耳的嘶鳴呼嘯。春天裡的人們都會蜷曲在城市的太陽下,給他們一種像食物或水一樣的溫暖,這是生命永恆不變的律定法則,生命會是一種多麼脆弱的歷程。多年之後,我在展覽館看到那一幅遐名世界的名畫《拾麥穗者》,我一下被一種疼痛控制。撲倒在牆壁上,我無法控制的情緒在旋轉,在撕裂甚至可以說是像原子裂變一樣爆炸。

在淚水模糊的視覺里,我看到昆都侖河畔旁那些為了爐火溫暖,而又用生命去搶煤渣的人們。那一雙又一雙蒙着塵埃或油漬的手掌。它更像上帝高擎的手在召醒人類的善良。

這種善良是一種多麼沉重的傷疤,它包括淚珠,永無休止的爭吵和死之前難以磕上的眼睛。

春天降臨之前的白樺林給了人們期望。霧開始在太陽升起之前,籠罩着城市馬路上的燈盞。這個時候,我會和姐姐一同去白樺林拾荒。一些被冬天暴風雪折斷的枝丫,會零散地散落在裸露着的土地上。姐姐會用溫暖的手拉着我,去拾這些樹枝,那時我就知道這些枯枝會讓我們活着,也許這就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希望。

爐火又開始在暗夜的爐膛內燃燒。奶奶在濃烈煙氣里不停歇的咳嗽。每一天,我和姐姐拾回來的樹枝,都會讓這個家不會畏懼春天的夜色。

燃燒的爐火會讓自己得到另一種獎賞。每次爐火燃起的時候,奶奶總會在它即將熄滅時,在微微燃燒的灰燼里埋下一個土豆,瞬間滿屋子的清香,會讓自己像一個帝王征服了整個人類或世界的沉醉,它似乎是人類穹頂之上聖者召醒蒙昧的歌謠。

暴風雨說到就到,根須狀的閃電,像一棵北方的大樹,牢牢抓緊紫色繁華的夜色。「轟」的一聲,低矮牆壁上黑色的塵埃一抖。那如珍珠一樣的雨滴,就會斜斜傾瀉在這遼闊的北方大草原上。

陰山腳下暫短的夏天到來,解凍的昆都侖河開始沿着蜿蜒的河床暴漲起來。那白亮亮的河流,像一條光帶照亮了人們眼睛中低矮的屋檐。世界突然間變得灰濛濛,像一部沒有影像的電影在黑暗的光線里穿透黑暗。

爐火依舊在炕的角落裡燃燒,只有孩子們似乎格外的亢奮。因為,他們知道昆都侖河會從上游的水庫里,給他們呈獻一種美味——魚。

但對於成熟的人們來講,這是一種以生命冒險的遊戲。他們會為了孩子企盼的眼睛,將生命如紙一樣壓在蒼天俯瞰的眼神里。

暴風雨在持續。昆都侖河從一冬天的枯水期中掙脫出來,那細如喘息的一條溪水,開始豐盈起來。水霧在草原紫色的地氣中時隱時現。濤更像一個孩子的歡笑,在低矮、茂盛而又倔強遼闊的曠野荒叢間奔涌。

[1]

作者簡介

范曉軍,1968年8月5日出生於內蒙古包頭市,1990年畢業於山西師範大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