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灶神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灶神星是一個科技名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詞解釋

灶神星(4 Vesta)是第四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也是小行星帶質量最高的天體之一,灶神星的直徑約為483公里,質量估計達到所有小行星帶天體的9%。同時,灶神星的表面比不少小行星光亮,成為唯一一顆可在地球上可以肉眼看到的小行星。 發現

灶神星是被德國天文學家奧伯斯(Heinrich Wilhelm Olbers)在1807年3月29日發現的。他接受傑出數學家高斯的建議,以羅馬神話的家庭與壁爐的女神維斯塔來命名,中國翻譯為灶神星。

1807年發現灶神星之後,長達37年的時間中未再發現其他的小行星。在這段期間,只有四顆小行星為人所知,因此她們有自己的標誌(符號),灶神星的標誌具有壁爐邊的風格(參見頂端的表格)。

符號

當用符號來標示時,灶神星通常是使用,但是有時會使用或是。所有這些符號都簡化自最原始的。

物理性質

大小的比較:最大的10顆小行星與月球的輪廓圖,灶神星是由左數第四顆

灶神星是第三大的小行星,並且是在2.5天文單位的柯克伍德空隙內側最大的小行星。他的體積與2智神星持平。

灶神星的形狀似乎已經受到重力的影響是扁圓球體,但是大的凹陷和突出使他在國際天文聯合會第26屆的大會中被斷然的排除在行星之外。因此,灶神星將繼續歸類為小行星,仍屬於太陽系內的小天體。

灶神星是自轉(5.342小時)較快的小行星,方向是順行,北極點指向赤經20h32m,赤緯+48°,誤差(不確定值)約10°,轉軸傾角29°。

對表面溫度的估計是當日正當中時是-20℃;在冬天,極點的溫度低至-190℃,正常的白天與夜晚的溫度各為-60℃和-130℃。以上的估計是在1996年5月6日,當灶神星非常接近近日點的時候完成的,細節則會隨着季節有些許的變化。

地質

科學家有大量有力的樣品可以研究灶神星,有超過200顆以上的HED隕石可以用於洞察灶神星的地質歷史和結構。

灶神星被認為有以鐵鎳為主的金屬核心,外面包覆著以橄欖石為主的地幔和岩石的地殼。是最早出現的富含鈣鋁(大約在45億6千7百萬年前,太陽系內最早凝固的物質),可能的時間排序如下:

大約以2-3百萬年累積完成。

因為放射性衰變,所有的或是絕大部分的鋁,經歷4-5百萬年,逐漸分離與沉降至核心。

地幔的對流作用,造成熔解與進一步的結晶作用,經歷約6-7百萬年,當80%的物質結晶之後,對流停止。

剩餘的熔融物質經由噴發,或是經由熔岩噴發成為玄武岩,或是短暫的形成岩漿的海洋,形成地殼。

地殼的較深層因為結晶形成火成岩,更老的玄武岩因為來自新增表層的壓力成為變質岩。

內部緩慢的冷卻。

依據1996年5月哈柏太空望遠鏡的圖像,從東南方向看的(4)灶神星等高線圖,顯示出南極的坑穴。

灶神星是唯一原封不動的更新過表面,並且是唯一經歷行星分化的小行星。但是,現有的鐵隕石和無球粒隕石未能在母體上被確認。在隕石的分類中,是在星子與煉獄的歷史過程中,經由撞擊產生的碎片。 灶神星的外殼被認為有下列的層次(依照深度排序):

石化的風化層,來自於古銅鈣無粒隕石和角礫岩的噴發。

玄武岩的熔岩流,來自於非推積性的噴發。

包括輝石、易變輝石、和斜長石等火成岩,來自於推積性的噴發。

有大顆粒的直輝石類火成岩,來自於古銅無球隕石。

依據V-型小行星的大小(經由大撞擊期間被拋出的灶神星外殼碎片),與南極坑穴的深度估計,外殼厚度大約是10公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