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靈裕法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靈裕法師
出生 517年
逝世 605年

靈裕法師,隋代高僧,定州(河北省)鉅鹿曲陽人,俗姓趙。十八歲(一說十五歲),從趙郡應覺寺明、寶二禪師出家。二十歲(一說二十一歲),前往鄴都,從道嚫習地論學。三年後,返回定州受具足戒。

依曇隱學律;隨安、游、榮三師學《雜心》;從嵩、林二師學《成實》。此後,致力於着述。師通達《華嚴》、《涅盤》等大小乘經典,聲名遠播,世人尊之為「裕菩薩」。

晚年,隱居相州演空寺(今之淨明寺),大業元年示寂,世壽八十八。着述甚豐,有疏論、雜文、經序等五十餘種,另有詩評、雜集等五十餘卷。

人物生平

原籍定州巨鹿曲陽(今河北西部)人,生於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俗姓趙,幼年即有異行意人。每見沙門,心生敬仰。「聞屠殺聲相亦切恰胸懷」。因而「使鄉黨傳芳,親緣為之止殺」。年六歲,開始讀書,所授「章本及千文,不盈晦朔,書誦俱了。[1]至於《孝經》、《論語》,才讀文詞,兼明註解」。因而受到父母偏愛。年七歲,啟父出家,未蒙許可,乃嘆曰:「不得七歲出家,一生壞矣」!遂遍覽群籍,深契幽旨。年十五,潛投趙郡(今河北邯鄲)應覺寺出家,誓曰:「我今將學,必先要心。三藏徽言,定當窮旨,終無處中下之流」年約二十,慕釋慧光在鄴都(今河南安陽)弘律,前往請益,會光圓寂,乃改從道憑學《地論》。年二十二,受具足戒。後南遊漳、滏,於隱公所偏學《四分律》其後「專業《華嚴》、《涅棠》、《地論》、《律部》、皆博尋舊解,穿鑿新異」。並研《大集》、《般若》、《觀經》、《遺教》、《雜心》、《成實論》等。他在鄴都大開講筵,名馳遐邇,時稱「裕菩薩」,從其受戒者極眾。 [2]

   北周滅齊,佛教亦受衝擊,裕乃潛形民聞,身着綴衣,頭纏麻帶,如喪考妣。隋興,佛教重振,有敕命立僧官,相州荊使樊叔略舉裕為「都統」。裕曰:「統都之德,裕德非其德;統都之用,裕用非其用。既其德用非器,事理難從」。因此,他拒不接受僧官職位。略再請,裕乃潛游燕、趙。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文帝楊堅召靈裕進京,詔曰:「敬問相州大慈寺靈裕法師,膚遵崇三寶,歸向情深,恆願闡揚大乘,護持正法。法師梵行精淳,理義淵遠,弘通聖教,開導聾瞽,道俗欽仰,思作福田。京師天下具瞻,四方輯湊,故遠召法師共營功業。宜知朕意,早入京也」。裕接沼後,以聖命難違,遂至長安,住大興善寺。旋被立為「國統」,裕謙辭,堅以帝王身份,再三挽留,裕仍固辭不受。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卒,世壽八十有八。    靈裕法師之說經也,或一字盤桓,動經累日;或片時之頃,便銷數卷;或分科已定,及至後講,更改前科,增減出沒,隨機顯晦。學者疑焉。裕曰:「此大士之宏觀也,可以恆情斷乎?」裕師蓋得無礙辯才,庶幾乎於法自在。而拘名著相,以文害辭,以辭害意,與夫參死句之輩,何足以知之?今人不可執己見而蔑視勝流,輕談橫議;又不可昧己量而效顰先德,妄行自用也。   

個人著作

靈裕知識淵博,學通內外。據道宣《續高僧傳》卷九云:靈裕三十歲以後,即開始着述,計有:《十地疏》四卷、《持地》、《維摩》、《般若》疏各二卷、《華嚴疏》及《旨歸》合九卷、《四分律疏》五卷、《大乘義章》四卷、《勝鬟》、《央掘》、《壽觀》、《仁王》、《毗尼母》、《往生論》、《上下生》、《遺教》等諸經各為疏記,《成實》、《毗尼》、《智論》各抄五卷,《聖跡記》兩卷等。    上述着述,大多數似未收入《經錄》。唐道宣《大唐內典錄》卷五隻收入其著作八部,共三十卷,名稱及卷數為:

《安民論》十二卷、《陶神論》十卷、《因果論》二卷、《聖述記》二卷、《塔寺憶》一卷、《經法東流記》一卷、《十法憶》一卷、《僧尼制》一卷。此八部著作中,有少數書名在《續高僧傳》卷九中提及。    靈裕為人清高,不貪名利。隋王朝兩次委以僧官,他皆固辭不受。楊堅不得不說:「朕知裕師剛正,是自在人,誠不可屈節」。唐道宣《大唐內典錄》卷五亦云:「裕即道憑法師之弟子也。軌師德量,善守律儀,慧解鈎深,見聞弘博,兼內外學,為道俗歸。性愛傳燈,情存着述,可謂篤識高行沙門也」。道宣對靈裕此一評價,符合其一生為人之實際。其德其學,堪為僧徒師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