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靈璧縣朝陽鎮

靈璧縣朝陽鎮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下轄鎮。2017年,朝陽鎮行政區域面積13.76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74202人。[1]

中文名: 朝陽鎮

行政區類別:鎮

所屬地區: 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

地理位置: 中國華東

面 積: 13.769千米(2017年)

郵政區碼: 234221

人口數量: 74202人(2017年)

目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朝陽鎮地處靈璧縣北部,東、北分別與江蘇省嵐山、雙溝兩鄉鎮接壤,西、南分別與下樓、尤集、漁溝相連,北距徐州、南距靈城均為50公里,104國道橫穿北部,距徐州觀音機場8公里。

水文

境內有運料河、三渠溝、孟家溝、趙杆溝、柴河、徐埒運河等大小溝渠百餘條,汪塘水面1400畝。

行政區劃

全鎮轄16個行政村,354個村民小組,6.9萬人,區域總面積1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1.17萬畝。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全鎮有大小山頭58座,京渠、獨堆、丁陳、張渠等地盛產靈璧奇石。李寨村的紅皖螺大理石儲藏量40.22萬立方米,是用於建築、製作工藝品的好材料。

地方特產

該鎮盛產小麥、棉花、玉米、山芋、西瓜、李子、雪棗、酥梨、紅富士蘋果等。

城市榮譽

1999—2000年,該鎮分別被省、市批准為「中心建制鎮」,2000年被評為全市經濟運行十佳鎮。

社會事業

新的朝陽鎮黨委班子成立後,制定了《朝陽鎮「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意見》,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 1.農業目標:到2001年農業總產值達2.0億元,年增長8%;養殖業目標:到2001年養殖業收入達9000萬元,年增長13%;鄉鎮企業目標:到2001年企業營銷收入達1.5億元,年增長15%;4.財政收入目標:到2001年達到l000萬元,年增長14%;5.人均純收入目標:到2001年人均收入達到2500元;6,村集體收入目標:到2001年達到800萬元;7.計劃生育目標:到2001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5‰以內,計劃生育率達到90%以上,爭創計劃生育合格鄉鎮;8.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到2001年安全文明村比例達90%,刑事發案率控制在萬分之四以內,民事糾紛調解率達98%以上,成功率為97%以上;9.社會各項事業完全達到小康目標的要求。農業在三年自然災害情況下,以科技為動力,推進高產、高效、優質的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生產仍獲豐收。1997年,全鎮糧食產量達到1.034億斤,創建國以來最高水平,比1996年增長21%,油料總產達340萬斤,棉花產量26000擔,與1995年相比分別增長12%、11.3%。大災之年積極搞好以養補農。1998年大牲畜年末存欄2.2l萬頭,出欄5210頭。生豬年末存欄2.5萬頭,出欄2.7萬頭。家禽存欄78.6萬隻,出欄68.9萬隻, 養殖業年總產值達到590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1%。 林業「五八」規劃和林業二次創業,先後完成成片造林2800畝,四旁植樹120萬株,造林質量明顯提高,管護措施得到落實。1998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綠化先進單位」榮譽稱號,農田水利建設進一步加強。我們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科學治水,較大規模的工程有趙杆溝、魯南溝、澮朝河、孟家溝疏浚工程、西南片窪地治理工程、兩個萬畝豐產方治理工程。制約該鎮農業發展的心腹之患將逐步得到根治。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我們始終堅持「一個圍繞,兩個加快,三個突出,四輪驅動」,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優勢,區域優勢,按照抓大、放小、扶優、壯強的原則,積極發展鎮、村企業。1998年,全鎮企業發展到l349家,工業營銷收入突破億元大關。 財貿工作經過全鎮干群和財政稅務人員的一致努力,在災情十分嚴重的情況下,1998年完成財政收入731萬元,比1996年的570萬元增長了28%,保證了全鎮900多名教師、職工、幹部工資的正常發放,實現了收支平衡,為該鎮建設事業提供了資金保證。 手中有錢,辦事不難。為了增加朝陽鎮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鎮政府加大了城鎮建設的力度,做到了宣傳到位,領導到位,資金到位。共投資3000萬元,改造老街,拓寬新街,過去那種店鋪破舊、街窄、路小、市場散亂的現象,已不復存在,代之而是寬45米的水泥柏油街面,兩旁樓房林立,商場整齊美觀,市場繁榮,物價穩定。集鎮建設布局合理,做到綠化、硬化、亮化三配套,生態、環境、景觀三協調,功能、造型、格局三統一,已初具小城鎮規模。96、97、98連續三年被地區授予「十佳集鎮」光榮稱號。 創建小康村活動是農村基層黨委、政府工作的主旋律,也是廣大農民的心聲和意願。我們始終堅持以奔小康統攬農村工作全局的指導思想,鎮委、鎮政府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主要目標,採取抓典型帶一般,抓一點帶一片,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的工作方法,推動雙文明建設。全鎮40個行政村中,有5個村被地區評為小康典範村,32個村被縣評為小康村。農民人均住房面積15.8平方米,全鎮擁有轎車、客貨車270輛,摩托車l600輛,電視機、洗衣機2100多台,廣大群眾的生活質量有了明顯提高。 「一花引來百花香」文明集鎮創建和奔小康步伐加快,不僅改善了環境,更重要的是淨化了人的心靈,美化了社會。昔日是非之地,如今成了全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鄉鎮。過去搶生、偷生、跑生已被現在的少生、優生、計劃生所取代,人口出生率逐漸下降,人口過快增長勢頭得到有效控制。計劃生育工作連續5年被評為縣計劃生育工作先進單位,1997年被評為全地區第一名,1998年11月該鎮計劃生育辦公室被國家計生委授予「全國計劃生育先進集體」稱號。朝陽鎮村村建立了具有較高標準的服務大院,村村通了程控電話,80%的學校蓋了教學樓,校園規範化;村村道路硬化、綠化,戶戶蓋起寬敞明亮的大瓦房,也有不少的農民住進樓房,土牆草頂的房屋已絕跡。連續三年我鎮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100%,青壯年文盲基本掃除,初中升學繼續在全縣名列第一,公共衛生事業發展迅速,各種傳染病源得到有效控制,兒童免疫率達100%,各村衛生院的設施得到改善,醫院人員水平有所提高,朝陽衛生院被國家衛生部授予「一級甲等」衛生院稱號。文化事業投入力度加大,20萬元文化辦公樓已投入使用。為搞好「兩班兩演」活動,鎮專門成立文藝宣傳隊,投入3萬多元,用於購置服裝、道具、編排精采節目,到各村巡迴演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得到加強,治安網絡體系基本形成,按照「四點十村一條線」 適時開展專項治理鬥爭,震攝犯罪、打擊犯罪。舉辦「兩勞」人員培訓班,消除治安不穩定因素。連續三年朝陽派出所被省、地評為規範化管理派出所。 改革開放以來朝陽鎮巨大變化的最重要原因,就在於鎮、村黨組織的核心和戰鬥堡壘發揮了作用。鎮委按照「五個好」標準不放鬆,把政治強、經濟富、凝聚力大,作為村級班子建設目標,把政治素質好、理論水平高、管理技術強、群眾基礎牢的回鄉知青、退伍軍人、科技能手選拔到村支部書記崗位上來。通過近年來的調整,全鎮村級班子實現了年輕化、知識化。村級民主制度建設初步完善。實行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加強基層民主制度建設,順民心,得民意。98年以來,鎮黨委、政府在全鎮40個行政村實行兩公開、兩民主、兩監督和村民代表會議制度,群眾直接參與村級財務管理,基本杜絕了村級財務混亂和濫支亂用現象,減輕了農民負擔。民政工作積極抓好殯葬改革工作,火化率達到100%,平墳還田980畝,已有三分之二的村建好骨灰堂或骨灰公墓。1998年鎮武裝部被地區軍分區評為全區「十佳武裝部」。

經濟情況

第一產業

調整產業結構,夯實農業基礎。經濟作物產值占種植業總產值的比重有了新提高。立足市場,壓縮小麥、玉米、大豆面積,擴種了水果、西瓜、花生、棉花、油菜、胡桑、干雜果面積,經濟作物面積達到了11萬畝,糧經比達5.5∶4.5。農業總產值1.24億元,比上年增長6.95%,其中,養殖業增長8.6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60元。水利設施是農業豐收的基礎。兩年間,疏浚大溝7條、中溝6條、小溝219條,加深疏浚了三渠溝、勝利溝,完成土方70萬立方米,改善除澇面積20平方公里,新增灌溉面積1萬畝,新打機井41眼,清洗老井27眼,新建孟家溝大橋1座,總投資近百萬元。2000年底被宿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汴河杯水利一等獎」,受到了縣政府的表彰和獎勵。畜牧業發展較快,名特稀優產品不斷增多。建立和完善黃牛改良點,大力推廣黃牛冷配,引進三元雜交豬和波爾山羊品種,採取多種形式推廣先進技術,提高科技含量,全鎮養殖業產值已占農業總產值的41%。林業生產完成了成片造林、四旁植樹和萬里綠色長廊工程,每年全鎮栽樹23萬棵左右。在孟邵、丁陳等村新發展雪棗800畝、布朗李子1000畝。萬里綠色長廊工程由於標準高、質量好,受到了市領導好評和縣政府授予一等獎獎勵。

第二、三產業

發展二、三產業,促進經濟增長。在企業發展上,對多用肥廠、農藥廠、板材加工廠等企業進行重點扶持。繼續圍繞山石資源,大力興建大型石子加工廠,年實現利潤1500萬元。奇石資源通過引導、服務、管理,丁陳、李寨、獨堆、京渠、張渠等村出現了家家戶戶經營奇石的場面,全鎮僅此一項,年純收入達260多萬元。圍繞林業資源,發展板材加工廠;圍繞小城鎮建設,放手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同時,全鎮所有鎮村企業立足科技進步,實施科技興企戰略。至2000年末,全鎮共完成企業營銷收入1.5億元。

視頻

靈璧朝陽鎮植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