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燈心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燈心糕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燈芯糕是湖南湘潭的地方傳統糕類特產。它不僅形似燈芯,潔白柔潤,味道甜辣,清涼芳香,彎轉成圈而不斷,而且可以用火點燃,散發純淨的玉桂香味。而且打開一盒從第一根開始接連不斷到最後一根,不多不少整整24個小時。

基本內容

中文名:燈心糕

屬於:傳統糕類特產

產地:湖南湘潭

特點:形似燈芯,潔白柔潤,味道甜辣

典故

湘潭製作燈芯糕,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當時湘潭縣忠臣鄉,住着個叫易奎的窮書生,母子兩人相依為命,艱苦度日。易奎聰明好學,17歲就中了秀才。他本來第二年可以去考舉人的,為了照顧生病的老母,接連三次放棄了這種機會。到了28歲那年,母親說什麼也要上他去應考。考試完畢,他匆忙回家一看,嚇得目瞪口呆。原來老母已人事不知,口裡銜着一根燈芯。易奎心裡十分難過,後悔自己不該離開母親。他急得團團轉,東找西找終於找到一點糯米。他趕緊把糯米磨碎,放點糖,蒸成糕,切成燈芯模樣,一根根餵給母親吃,說也奇怪,餵着餵着,母親睜開了眼,很快還能說話了。易奎十分高興,逢人遍告。不久,來了喜報,他考取了舉人。這時,他母親也完全恢復了健康,真是雙喜臨門。從此,忠臣鄉一帶,家家戶戶都學着做這種糕,名字就叫「燈芯糕」。後為,燈芯糕傳到縣城,經過糕點作坊科學配料,反覆試驗,精心製作,便成了湘潭的名貴食品。

製作原料

燈芯糕採用上等糯米米粉、白糖、豬油、肉桂、紅絲作原料 ,

獲得榮譽

140多年前,在清代咸豐年間全國名特產品博覽會上,湘潭燈芯糕被評為一等特產;1915年巴拿馬國際商品賽會上,受到各國代表的稱讚;1988年5月,又被評為湖南省「名糕點」。此後,燈芯糕的質量不斷提高,改用提煉過的純桂子油取代原配方中的肉桂粉,使產品的桂味更加純正濃郁,榮獲湖南省優秀產品的稱號。

傳說

因江西貴溪和湖南湘潭燈芯糕都為當地著名特產,說法不一,這裡附上兩地成名小傳。

貴溪

「龍興鋪」,貴溪老字號,始於明代末年,是由當時在貴溪縣做生意的撫州商人薛應龍創立的。

據貴溪縣商業志記載,明代末年,薛應龍在貴溪縣城販賣燈芯草,不久定居下來,開了一爿小店,出售自製臘燭,兼販賣燈芯草和香紙、雜貨等物,後又改行專制糕點。為廣開糕點銷路,獨出心裁將當時市場很暢銷的「雲片糕」,添加些白糖和優質麻油,切成細條,形似燈芯,取名為「燈芯糕」。為謀生產興隆,便以自己的名字為號,稱作坊為「龍興鋪」。

有一日,寒風席捲着貴溪縣城,北風呼嘯,街道蕭瑟。突然遠處出現一位跛足乞丐,他步履蹣跚,而行,過不多時,乞丐來到龍興鋪作坊外,乞求避風。

店主薛應龍見天色漸暗,眼前乞丐衣不禦寒,跛足流膿,行走不便,競生慈悲,不但待之以禮,還忙叫夥計備飯,並取出乾淨衣裳給乞丐換上。用膳後,薛應龍又讓夥計收拾停當,讓跛足乞丐在作坊案板上歇宿一夜。 第二天,薛應龍和夥計們早早起來,來到作坊,那老乞丐卻早已飄然離去,屋內一切正常,老乞丐卻不知去向。薛應龍覺得奇怪,突然,他發覺屋內香氣撲鼻,沁人肺腑,百思不解。店夥計隨香氣尋去,驚訝地發現,案板上隱約可辨有個人影印,並留有香料及配製秘方,猛地想起,聽說近日八仙之一的鐵拐李雲遊「龍虎山」,恍然大悟,「昨晚來投宿的跛足乞丐是神仙鐵拐李」!

果然,在乞丐睡過的案板上製作出來添加香料的燈芯糕不但澤色潔白晶瑩,而且其味異香可口,百食不厭。薛應龍驚喜不已,忙對天跪拜,千恩萬謝,當即請人畫出「鐵拐李」像,並印在包燈芯糕的紙上。從此,「龍興鋪」製作出來的燈芯糕名揚四海,香飄八方,「龍興鋪」也因此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作坊成為一個遠近聞名的糕點製作店。

後清朝乾隆皇帝游江南時,偶然品嘗了「龍興鋪」燈芯糕,大為欣賞讚道:「京省馳名,獨此一家」。於是「龍興鋪」便成為皇宮貢品的製作場所。

清末和民國初期,隨着貴溪縣城鄉商業的發達,商號的日益增多,逐漸出現商業兼併。到了清宣統元年,貴溪縣成立商會,當時在縣城有「范半街」之說的范氏家族用重金從薛應龍的後人手上購買了「龍興鋪」,並擴大了生產規模。

抗日戰爭爆發後,社會動亂,交通日困,貨不暢流,商品奇缺,市場逐漸蕭條,「龍興鋪」也脫離不了戰爭的劫難,「龍興鋪」同其他商鋪一樣,處於衰落期。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保護私營商業的合法經營,推動了我國傳統商業的發展。

1982年「燈芯糕」被列為江西省四大名特糕點之一,在今天世界地質公園、中國道都龍虎山旅遊風景區燈芯糕更是旅遊必不可少的佳品。[1]

參考文獻

  1. 燈芯糕香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