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火盆(王德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火盆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火盆》中國當代作家王德明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火盆

小時候,在我的老家,有一道獨特的風景讓我永遠不能忘記,那就是烤火盆。 那時候,生活是艱苦的,烤火盆是比較普遍的。一般的火盆都是一些舊的搪瓷盆,底下墊上一些炭灰,防止燙壞盆子下面的東西。也有手工泥火盆,銅火盆,傳統老式陶製火缽子等。 最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箍火盆。 每當秋天的時候,母親總是教我箍火盆。讓我從村子的南邊土坑裡弄來一些黃土,在我們這個村子的四周,也只有南邊這個大土坑裡有這種黃粘土,韌性大,扒炕抹牆都結實。弄來土以後,要把一些麻或者是麻繩剪成二寸左右的小段當「羊筋兒」,拆開撕碎,然後和土攪拌在一起和泥,再「糗」上個三五天。等泥熟「透」了,再使用就不再開裂。做火盆的方法有很多種,有的是用鐵絲綁一個盆子的框架,等泥「熟」好以後把泥填充起來,做成火盆的大致模樣,用手反覆把粘土抹光滑。也有的是用穀草和黃土和泥,把穀草在泥里漚軟,擰成拉哈辮兒做成火盆,拉哈辮兒產生的巨大韌性使火盆堅固耐用。也有取來一個大小和深度都合適的瓦盆倒扣到地上作模具,把熟「透」的黃泥貼在瓦盆上,直至把瓦盆包嚴達到一寸左右。 做火盆,最重要是土。 黃土是做火盆最好的原料。我老家的村子地方不大,卻有着三種土質。一種是分布在山邊子一帶的沙石土質,是山裡的空山水流下來形成的衝擊平原,許多大人物都來這裡拉沙子蓋房子,一頂一的好材料。這種土質上的空山水流下來匯成的小河,清澈見底,小魚小蝦一眼就看得見。另一種是黃粘土,很適合燒陶器,也是做火盆的最佳原材料。因此,在我的老家土坯房子多,磚瓦房比較少,有經濟原因,當然也有自然原因。在這樣一塊土地上,窮真是不應該的。因為,這是全世界僅有的三塊寒地黑土之一。另外兩塊一部分在烏克蘭,一部分在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寒地黑土獨特的氣候條件,天賜的富礦性水源,尤其是日光,在水稻灌漿成熟期,白天熱,晚上涼,晝夜溫差大,使水稻的成熟期相當集中,老百姓管這叫「上得急」,奠定了這塊土地上出產的大米與眾不同。

做火盆,「羊筋兒」很重要,一般都是用漢麻、碎麻繩頭兒或穀草。漢麻,又名線麻,既是製做服裝的好材料,也是製做麻繩的好材料。我小的時候,許多人家都是用紡出的麻繩納鞋底做鞋子的。再冷的天兒,穿上母親納的千層底兒也會行穩致遠。每到初冬,村里人就開始「扒麻」,那是一幅真正的風景畫。 做精緻的火盆,裡邊一般都要有鐵絲骨。一些淘汰的廢舊輪胎里的鋼絲,扒出來用火一燒,做火盆的骨架,火盆做出來又好看又結實。 扒火盆,必須是用樹枝子燒鍋時才行,或者苞米瓤子也可以,總的是要能燒出炭來才行。草不行,火滅了就成了灰燼,沒有炭。 早年間,在我的老家有一種傳說,女兒出嫁,娘家一般都要陪送一個鐵火盆或銅火盆,窮人家也要陪送一個泥火盆,希望女兒家的日子紅紅火火。特別是滿洲人,陪嫁火盆是一種非常普遍的風俗習慣,也可以說是一種文化現象。因為寒冷,一般的滿洲女人都會抽煙,他們團團圍坐在火盆的旁邊,一邊抽煙,一邊烤火,一邊納鞋底,一邊話天下。仿佛,整個世界都是他們的,也有了「窗戶紙糊在外,姑娘叼着大煙袋」的傳說。 把土豆放在火盆里,慢慢地烤,也有神仙的味道。 老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老家的寒地黑土最適合的就是種水稻。但是,發家致富的思想讓人們幾近瘋狂,烤火盆也讓人們奇思妙想。我家的鄰居金奶奶家有一個祖傳的銅五足八方火盆,落款是愛新覺羅?喜塔喇?厄墨氣。據說,努爾哈赤的一些大臣們曾經在這個火盆的旁邊商討大事。後來,兒子褚英被流放斐悠城時,努爾哈赤把此盆賜予褚英隨同流放。褚英被處死後,此盆遺落民間。珍品是一定的,因為專家鑑定時說是假貨,事後又偷偷地來商量用一百萬或一棟樓來購買這個銅火盆,不料那個專家被村里好看鑒寶節目的人當場認出。 哎,著了名不一定是好事。 其實,火盆最講究的是土的,接地氣。因為,那才是我的故鄉[1]

作者簡介

王德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