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殃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火殃簕 |
基本內容
中文學名:火殃簕
別稱:火殃勒、霸王鞭、金剛纂、金剛樹、龍骨樹、肉麒麟、火旺
界:植物界
亞屬:大戟亞屬
亞綱:薔薇亞綱
拉丁學名:Euphorbia antiquorumL.
科:大戟科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植物·火殃簕
植物形態:灌木,高1米;小枝肉質,綠色,有3-5個肥厚的翅。葉少,兩面光滑無毛,無柄;托葉皮刺狀,堅硬,長2-3毫米。 杯狀聚傘花序單生或每3枚簇生,有長達4毫米的總花梗;總苞半球形,光滑無毛,5裂,裂片邊緣撕裂;雄花多數,鱗片倒披針形,邊緣撕裂,中部以下合生;腺體4枚,二唇形,下唇大,無花瓣狀 附片;花柱3,基部多少合生,頂端淺2裂。蒴果平滑無毛。
分布:分布於廣東、廣西、 雲南、 貴州等省區多種植作綠籬,間有野生。[1]
中藥材·火殃簕
【別名】 霸王鞭、 金剛纂、金剛樹、龍骨樹、肉麒麟、羊不挨、火旺、 火巷、火焰、羊椏、揚丫、洋丫簕
【來源】 大戟科 大戟屬植物金剛纂Euphorbia antiquorum L.,以莖、葉(去淨汁液);液汁(莖、葉切開流出白色液體)入藥。全年可采,多為鮮用。
【性味歸經】苦,寒。有毒。
【功能主治】 莖、葉:消腫,拔毒,止瀉。用於 急性胃腸炎,瘧疾,跌打腫痛。液汁:瀉下,逐水,止癢。用於 肝硬化腹水, 皮癬。
【用法用量】 急性胃腸炎:鮮莖1~2兩,去皮刺切碎或鮮葉7片去頭尾,流淨液汁,加大米5錢炒至焦黃色,水二碗煎服; 瘧疾:莖心切成黃豆大,以 龍眼肉或膠囊包裹,於發作前5小時吞服; 跌打腫痛:鮮莖1兩切碎炒黑,水酒各半煎服。 肝硬化腹水:用液汁和麵粉為丸,如綠豆大,每服1~2丸,以瀉為度,孕婦忌服。 皮癬:用液汁搽患處。
【備註】(1)本品有毒!必須同大米炒焦方可內服;若皮膚與液汁接觸,可引起發炎,起水泡;若液汁入眼,可致失明。誤食小量引起劇烈下瀉。誤食大量則刺激口腔粘膜,嘔吐、頭暈、昏迷,肌肉顫動等。解救方法:皮膚接觸液汁應立即用清水洗滌或給予止痛劑。誤食者應注意口腔的保護和清潔,靜脈注射葡萄糖鹽水、保溫、注射 興奮劑等。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參考文獻
- ↑ 龍骨、霸王鞭、量天尺不是一種植物,龍骨學名叫火殃勒,看棱區分,花草生活, 19-08-21